3米,2.5米,再来一遍!……在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水口街12号院,工作人员反复测量核对后,再把数据情况解释给住户。
3月1日,4万多份《致北梁棚户区广大居民的一封信》送到每户人家手中。600多名工作人员分90多个组,深入5个办事处、15个社区和11个村,摸底调查工作全面展开。
让12.4万老百姓由“忧居”变“宜居”。巨大的挑战前所未有!
由此,包头市将北梁棚户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打响此项工作攻坚战。
每户人家至少都要商谈七八次不到早8点,财神庙街道办事处街政科主任冯贵禄已和6个组的26名成员沿红星下沟走去,他们负责摸底调查这里的2600户家庭。
“这条路,组里的人不知走过多少遍了。”冯贵禄告诉记者,1个多月来,大家都在“5十2”、“白十黑”地工作,关系到那么多人的利益,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为方便群众,工作组采取“一出坡”工作制,中午不休息,也顾不上吃饭。因为中午住户基本都在家。
工作人员已是第8次进这户居民家。因不满意测绘公司测算的房屋面积,这家住户一直拒绝向工作组提供住房资料。
“每户人家至少都要商谈七八次才行,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耐心地解释动员。”吕祖庙社区主任董瑞刚说。
东河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张丽枝来此采访过多次。她说:“摸底调查,难度很大。这里情况非常复杂,一房多本、一本多户、人户分离普遍存在。但工作人员一想到棚户区居民能住进楼房,苦点累点,也觉着高兴!”
搬迁,北梁人多年的梦想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梁,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而如今,那低矮密集的平房、狭窄弯曲的巷子所呈现的衰败,却像在诉说一段褪色的历史。
现在的北梁,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蜗居着4.7万户、12.4万人,人均住宅面积不足15平方米。90%以上的房屋是超过50年的土木结构危旧房屋,95%以上道路坑洼不平,“一人巷”随处可见。没有供热、燃气、污水管线等基础设施,垃圾露天堆积,泄洪通道不畅,甚至有的地方平均900多人才有1个厕所。
这样集中连片的城市棚户区,全国少见。而与之相伴的是低收入群体庞大:70%以上的居民无固定收入,登记在册失业人员占包头市的22%,低保人员占包头市的18%,享受廉租户补贴户数占包头市的18.2%。
“要有个楼房多好啊,家里有暖气、还有厕所。我也想过两年舒坦日子。”李端芬今年68岁,和儿子、孙子住在白家园一间31平方米的房子里。她每天都在担心脚底下用了30年的水管子突然爆了。
和李端芬一样,改变“蜗居”生活,成为北梁人最大的梦想。
举全市之力打好北梁改造攻坚战事实上,包头市对北梁的改造从2003年就开始了。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块实施的思路,以就地安置为主,对北梁1.13平方公里核心区实施大规模改造,完成总投资20.8亿元,安置居民1.02万户,3.06万人受益。
2011年以来,包头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东河区抓住机遇,加快改造步伐。2年间,规划实施了东西南北4个600亩—1000亩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规划总面积3332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11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可竣工100万平方米,用以满足北梁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和过渡。
剩下的是“硬骨头”,该怎么啃?
正月初七,春节假期结束第一天,包头市召开全市干部大会,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坚决打好棚户区改造这场攻坚战,用3至4年时间基本完成北梁棚户区改造。
居民安置是第一要务。12.4万人短期内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难题。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包头市委书记郭启俊,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炜东多次到北梁调研,并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改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北梁核心区0.53平方公里范围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多个宗教并存,财神庙、妙法寺、天主教的彼得大教堂、基督教堂、大小清真寺等建筑都集中在这里。“在改造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信教群众的意愿。”东河区委书记贺海钧说。
贺海钧告诉记者,棚改的意义不仅是解决住户的居住问题,还在于它是推进东河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的切入点。由棚改带来的城市功能的改变,生态环境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高,新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兴起,对困难群众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实施战略已经确定:异地搬迁为主、局部原地改造为辅、重在创造就业环境;筹资方式采取财政出一些、银行贷一些、企业垫一些、个人拿一些、各界捐一些、上级支持一些的办法;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征收的原则进行。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东河区北梁棚户区改造现场指挥部一系列工作加紧推进:3月1日,召开北梁棚户区全区动员大会;3月5日,召开搬迁改造摸底调查动员大会;3月8日,摸底调查工作组人员进行培训;3月11日,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推开…… (记者 吕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