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市驼桥秘闻
内蒙古新闻网  13-04-26 10:5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写骆驼桥时留下的名句。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渐变化,骆驼逐渐退出运载的舞台,但当年汇聚归绥城的骆驼在塞外却远近闻名,也是当时口内、口外人们关注的话题。驼道上那么多的的骆驼从哪里来?又在哪里进行交易?查阅史料发现,归绥的骆驼交易除了在驼庄交易外,还有一个交易场所就是驼桥(现在的回民区牛街一带)。驼桥最早就在庆凯桥一带,后来移到都统衙门的照壁底下,地名就叫成“驼岗子”。

  塞上老街孤独的骆驼 记者武艺摄影

  驼桥只做半天交易

  记者查阅《呼和浩特文史资料》,发现驼桥的交易时间和其它牲畜交易一样,都是每天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2点收市,因为下午必须放牧,所以只做半天交易。

  今年67岁的呼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润达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太平街居住,常到驼桥一带购买制作蒙古靴的物品。在交易的时候,由放牧人很早把驼从城南牵到桥上,等待中间人牙纪领上客人上桥相看。客人分东路、西路、南路和本地四种。东客来自北京,他们除收购到门头沟驮煤的骆驼,还买供宰杀的菜驼。西客是新疆奇台和巴里坤的驼户,他们承揽运输到归绥,需要补充新驼,还把母驼带回孳生。南路客人来自山西等县,买回骆驼自搞运输或转卖给其他驼户。本地驼户则主要是购买壮驼,用来跑外蒙古(今蒙古国)、新疆或后山。

  四路客商以南路的居多,因为太行、吕梁等山路运输也以骆驼为佳。其中以刘华最为出名,他一次曾购过300头骆驼。至于本地,除跑新疆和外蒙古外,还有短途运输的农民,用其驮粮、运煤,作为农闲时的一项副业。病驼和废驼则由屠户买回处置。

  驼桥上的百名牙纪

  据了解,驼庄上街跑桥的掌柜虽然也知道骆驼的路分,但不如牙纪祖辈相传那样清楚,所以客人主要依靠牙纪(相当于中间人)挑选。

  归绥驼桥上的牙纪,极盛时有100多人,其中以于门、文门、赵门充当牙纪的历史最长。牙纪都有各自的客商,不能互相争夺。要为买客负责,讲究信用。

  吴润达说,他们除了向买客提取4﹪的佣金,驼庄为了利用和照顾牙纪,遇到买三头两头的客人,也给牙纪往下按一二两银子。例如买方出了50两银子,驼庄只给卖主49两或48两,剩下的一二两给了牙纪,卖主也知道这在驼桥上不算弊病。如果成交头数很多,牙纪佣金已经可观,驼庄就不给牙纪往下按钱。牙纪必须亲自到场才能打佣。

  驼桥上的行市秘闻

  吴润达介绍,归绥驼桥上的行市,在清末民初时非常稳定。最好的骆驼,每头上过80两银子,普通都是五六十两,春天使累的乏驼和残缺不全的病驼一二十两不等。

  《呼和浩特文史资料》记载,外蒙古宣布独立以后,对中国进行封锁,骆驼的来源断绝,所以从1930年开始,驼价一天比一天高,每头由二三百元涨到解放以前的七八百元。骆驼在驼桥上成交以后,由驼庄就近向归化关(民国以后改称塞北关)报税,征收3﹪的交易税和3﹪的附加税,由买方负担,骆庄把税票付给买方,说明结账的期限,由牙纪跟上到钱铺兑款,即可从桥上把骆驼拉走。

  归绥的驼桥是每年中秋节开市,到第二年的端午节收市。旺季是农历十月、十一月,因为外蒙古的骆驼在这个时期进城。到了夏至以后,所有骆驼都要到后山放牧,因此,过了端午节,驼桥即无事可做。待到秋分以后骆驼起场,中秋节才能恢复市场交易。(记者武艺 

[责任编辑 于鑫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