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写骆驼桥时留下的名句。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渐变化,骆驼逐渐退出运载的舞台,但当年汇聚归绥城的骆驼在塞外却远近闻名,也是当时口内、口外人们关注的话题。驼道上那么多的的骆驼从哪里来?又在哪里进行交易?查阅史料发现,归绥的骆驼交易除了在驼庄交易外,还有一个交易场所就是驼桥(现在的回民区牛街一带)。驼桥最早就在庆凯桥一带,后来移到都统衙门的照壁底下,地名就叫成“驼岗子”。
塞上老街孤独的骆驼 记者武艺摄影
驼桥只做半天交易
记者查阅《呼和浩特文史资料》,发现驼桥的交易时间和其它牲畜交易一样,都是每天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2点收市,因为下午必须放牧,所以只做半天交易。
今年67岁的呼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润达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太平街居住,常到驼桥一带购买制作蒙古靴的物品。在交易的时候,由放牧人很早把驼从城南牵到桥上,等待中间人牙纪领上客人上桥相看。客人分东路、西路、南路和本地四种。东客来自北京,他们除收购到门头沟驮煤的骆驼,还买供宰杀的菜驼。西客是新疆奇台和巴里坤的驼户,他们承揽运输到归绥,需要补充新驼,还把母驼带回孳生。南路客人来自山西等县,买回骆驼自搞运输或转卖给其他驼户。本地驼户则主要是购买壮驼,用来跑外蒙古(今蒙古国)、新疆或后山。
四路客商以南路的居多,因为太行、吕梁等山路运输也以骆驼为佳。其中以刘华最为出名,他一次曾购过300头骆驼。至于本地,除跑新疆和外蒙古外,还有短途运输的农民,用其驮粮、运煤,作为农闲时的一项副业。病驼和废驼则由屠户买回处置。
驼桥上的百名牙纪
据了解,驼庄上街跑桥的掌柜虽然也知道骆驼的路分,但不如牙纪祖辈相传那样清楚,所以客人主要依靠牙纪(相当于中间人)挑选。
归绥驼桥上的牙纪,极盛时有100多人,其中以于门、文门、赵门充当牙纪的历史最长。牙纪都有各自的客商,不能互相争夺。要为买客负责,讲究信用。
吴润达说,他们除了向买客提取4﹪的佣金,驼庄为了利用和照顾牙纪,遇到买三头两头的客人,也给牙纪往下按一二两银子。例如买方出了50两银子,驼庄只给卖主49两或48两,剩下的一二两给了牙纪,卖主也知道这在驼桥上不算弊病。如果成交头数很多,牙纪佣金已经可观,驼庄就不给牙纪往下按钱。牙纪必须亲自到场才能打佣。
驼桥上的行市秘闻
吴润达介绍,归绥驼桥上的行市,在清末民初时非常稳定。最好的骆驼,每头上过80两银子,普通都是五六十两,春天使累的乏驼和残缺不全的病驼一二十两不等。
《呼和浩特文史资料》记载,外蒙古宣布独立以后,对中国进行封锁,骆驼的来源断绝,所以从1930年开始,驼价一天比一天高,每头由二三百元涨到解放以前的七八百元。骆驼在驼桥上成交以后,由驼庄就近向归化关(民国以后改称塞北关)报税,征收3﹪的交易税和3﹪的附加税,由买方负担,骆庄把税票付给买方,说明结账的期限,由牙纪跟上到钱铺兑款,即可从桥上把骆驼拉走。
归绥的驼桥是每年中秋节开市,到第二年的端午节收市。旺季是农历十月、十一月,因为外蒙古的骆驼在这个时期进城。到了夏至以后,所有骆驼都要到后山放牧,因此,过了端午节,驼桥即无事可做。待到秋分以后骆驼起场,中秋节才能恢复市场交易。(记者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