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生态建设 > 他山借鉴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培育乡村文明 打造和谐芜湖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政府决定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进全市美好乡村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美好乡村建设应包涵二大内容: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清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为主要任务;二是软件建设即建设文明乡风,以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武装村民头脑,最终让村民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文明,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侧重点是乡风,落脚点在文明,顾名思义,应是指"好的乡村风气,好的乡村风尚"。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会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20字要求,"乡风文明"内容应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文中对"文明和谐乡风美"是这样表述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乡风文明其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村民树立适应建设美好乡村的思想理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目标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明行动势在必行。村民淳朴善良,广大农村保留着许多良好风气和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存在的不和谐不文明现象与美好乡村建设所倡导的文明乡风背道而驰,势必会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障碍。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农民缺乏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美好乡村建设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第二,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农村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人员。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使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大问题。由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城镇生活成本高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原因,很多农民短期内难以举家进城。近年来,涉及"三留守"的伤亡事故、权益侵害等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相当数量的村民精神明显空虚、心理更加焦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三留守"问题。

  第三,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虽然较广,但社保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社保相对于农村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教育存在"空洞"。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这一辈在一起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孙女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农村是愚昧的,这与美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是相悖的。

  第五,思想道德有所滑坡。一些村民思想观念产生错误,信奉做老实人、干本分事、勤劳致富、守法经营等好的传统和做人准则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崇尚大款、钱能通神、有钱就有一切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

  第六,封建迷信活动比较突出。一些村民无论是男婚女嫁,还是建房葬坟,都要看日期、择吉日、看风水、择宝地,无论是工作生活不顺,还是身体有病,都要求询菩萨,看相、算命、抽签。

  第七,家庭邻里关系不够和睦。主要表现在:孝敬老人、关心孩子方面做得不够好;有时因一点个人或家庭利益,与友邻关系搞不好,骂人或打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是说闲话、说假话、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甚至个别的还损人利己。

  第八,陈规旧俗蔓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据了解,农村青年结婚,省者花费几千元,多者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父母倾尽所有,东挪西借,不堪重负。同时,"厚葬薄养"现象普遍,不少子女为赡养老人斤斤计较,互相推诿,兄弟反目,妯娌失和,老人寒心,而在操办丧事时,鉴于传统观念影响,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似乎这样才是孝顺,一般农户葬礼消费少者几千元,多者上万元。

  第九,农村陋习根深蒂固。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现在还有相当数量村民的卫生习惯不好。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乱堆乱放乱倒乱丢的现象随处可见,垃圾围村现象十分突出,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语言不文明,说话粗鲁,不讲礼节,行为不规矩,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自身形象,时常违规违纪,不讲自尊,无理取闹。

  第十,赌博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村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主要喜好是带刺激打牌、打麻将,甚至参与赌博活动,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赌博为生。个别乡村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第十一,宗族宗派意识又有抬头。有些村民群众利用在本乡村的宗族、宗派势力对乡村民主选举、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乡村民主管理受到挑战。

  第十二,传销等非法活动向农村蔓延。一些非法人员利用村民整体素质较低、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特点,在农村开展传销等非法活动,骗取村民钱财,个别依靠勤劳致富的农民受人蛊惑,参与非法传销活动,不仅自己血本无归,而且连累了亲朋好友,亲人朋友变成了陌路仇人。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一)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抓住两个关键

  美好乡村建设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各地有各种近期目标概括,从长远来讲,最终达到的目标应该更加完美一些--当我们消除了城乡物质生活的差别,乡村居民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并爱惜着城市所不具有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时,乡村便真正成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环境是基础,人的素质是关键。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需抓住环境改善和人的素质提升这二个关键环节。

  (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围绕一条主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运用两个渠道:以文化人,以典型引导人;建设三大载体:道德讲堂,乡村学校少年宫,村民文化广场;突出四个抓手(农村四创活动):创建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打造"五个一批":选树一批乡村道德楷模、组建一批乡村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批帮扶共建示范单位、推出一批乡村特色文化载体、评选一批乡村创建先进典型。

  1、围绕一条主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没有文明的村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乡风文明是每一个村民的所愿所盼,也需要每一个村民去学去行。建设美好乡村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需要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合农村实际、贴近村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引导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

  2、运用两个渠道:以文化人,以典型引导人。

  第一,以文化人。一要重视文化传承和移风易俗。加大乡村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学习科学、突破禁锢、远离陋习、反对迷信,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要拓展城乡同创共建和乡村志愿服务。进一步整合城市和农村创建资源,加大城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做到文化科技卫生人员常下乡、常在乡。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就近就便开展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做到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三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加速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进程,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种致富本领。广泛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广大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合法经营,合理合法表达个人诉求,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以典型引导人。注重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挖掘、培育和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凝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教化效应,切实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学习先进典型中接受教育,感受文明。一是要选好典型。要把群众身边那些政治过硬、作风正派、服务群众的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道德标兵推向前台,及时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向他们靠拢、看齐。二是要用好典型。要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使群众在对典型的可亲、可敬、可学中收获感动,触动思想,激发投身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情,从而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氛围,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3、建设三大载体:道德讲堂,乡村学校少年宫,村民文化广场。

  第一,道德讲堂。为什么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一部分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我国当前"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道德教育是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灌输式办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践证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道德讲堂建设。道德讲堂主要是"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通过道德讲堂的固定流程,让村民定期走进道德讲堂,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当好人、做好事、长好心,提高村民道德素养,营造文明乡风。

  第二,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成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农村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平台、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场所。

  为什么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当前存在的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匮乏、课外精神文化生活单薄、"留守儿童"失管失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困扰着学校、家庭和社会。2007年,山东淄博等地开展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探索,这一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亲情关照和心理关怀,推动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赢得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随后在全国推广。

  芜湖市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快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通知》(办〔2012〕36号),要求从2012年起,按照每所乡村学校少年宫20万元的费用标准,每年完成25所,2年共完成50所,力争到2013年底,完成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任务。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个载体,不断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第三,村民文化广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乡村文明,不仅仅是满足乡村的物质文明,关键是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实践证明,当前广大的乡村,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文化场所问题。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这些都是群众亟待解决的重点。尤其是文化广场,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层文化发展的龙头和支柱。它不仅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乡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以前,村民最大的娱乐就是打打扑克、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村民可以参加唱歌跳舞、娱乐健身等活动,农村打牌的少了,家庭纠纷也减少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但是文化广场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村文化广场建设数量、质量还无法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广场活动开展不平衡。农村大部分文化广场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最多的是跳广场舞,且年龄层次趋老年化,妇女居多。长此以往,会使群众的参与热情降低。三是广场文化的指导、管理力量较薄弱。乡镇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有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特长,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作用不大;有的乡镇还存在文化站有编制但没有人的现象。由于农村文化单位准入门槛较高而待遇却不高,难以吸引年轻专业人才来农村工作。四是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这些问题急待解决,需要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重视文化广场的规范与建设;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文化广场质量和品位;职能部门要注重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4、突出四个抓手(农村"四创"活动):创建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

  农村"四创"活动是安徽省文明委在全省农村深入持久开展的一项活动,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主题,四项活动的内容及标准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清洁示范村:按照《安徽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办法》的基本要求,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建设标准的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必需的垃圾运输设备,建设合理规划的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处理。

  第二,文明生态村:城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镇郊及村庄整洁,无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不低于70%、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5%、农村新能源普及率不低于80%、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不低于90%、农用地膜回收率不低于90%、农药使用强度不高于每公顷3公斤、化肥施用强度不高于每公顷270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于千分之十。乡镇辖区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未发生刑事案件及村干部违纪行为。

  第三,绿色小康村:制定系统的村庄绿化规划,适地适树,实现"村庄园林化、路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村域范围内实现基本绿化,其中道路绿化率达到90%;村庄绿化覆盖率淮北地区达到65%以上,江淮丘陵地区达到50%以上,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达到30%以上;宜林地绿化率达到90%;农田林网建网率达到80%以上。农户户均栽植乔木树种5株以上。群众绿化意识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农村经济和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同类地区小康标准。

  第四,移风易俗示范村:村规民约完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健全。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男女平等、诚实守信,各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大力弘扬。婚丧事不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之风基本杜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稳步推进,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齐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5、打造"五个一批"。

  第一,选树一批乡村道德楷模。深入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结合月评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榜推荐评选工作,选树一批农民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好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通过推进农村道德讲堂建设,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推广道德信贷的成功经验,让有"德"者有"得",在广大农村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第二,组建一批乡村志愿者队伍。培育发展乡村学雷锋志愿者队伍,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倡导农村广大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解决生活困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突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主题,培育特色典型和优秀项目,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广泛开展法律、卫生、科教、文化等多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第三,培育一批帮扶共建示范单位。组织城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与乡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促进城区文明向农村延伸、优势资源向基层倾斜。城乡共建、结对帮扶工作已纳入全国和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创建综合考核测评体系,增加帮扶共建示范单位评比权重,建议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四,推出一批乡村特色文化载体。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红红火火过大年"、"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广农村"文化墙"的成功做法,拓展以文化人的有效载体。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建设,推进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的发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农村风情体验旅游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满足农村需要、贴近农民实际,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五,评选一批乡村创建先进典型。坚持从农民和农村实际出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全国和全省文明村镇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培育形成争先创优新热潮。推进文明集市创建,加强诚信建设,不断提高农村集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继续组织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推荐评选,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争当"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和"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推动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用群众认可的方式、体现群众的意愿、制定群众共同维护和遵守的村规民约,有效维护公序良俗、公共道德和农村社会秩序,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党委政府统一规划部署,需要各部门合力推动,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我们相信:在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顽强拼搏,芜湖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一定能早日上层次、上水平。一个创新、优美、和谐、幸福的芜湖必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责任编辑 赵静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