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苑德河,是原内蒙古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煤矿的退休职工。2010年初,他们一家老小搬进了乌海市爱民佳苑小区内一套76平方米的新楼房。
走进苑德河的新家,立刻感受到了温馨的生活气息:乳白色的塑钢窗,光洁的地板砖,茶几旁的两盆花正含苞待放……
然而在搬迁之前,他们一家人还住在煤矿附近的一处旧简易房里。
“那两间房是1965年搭的矿工宿舍,最多时我们家9口人在一起住,拥挤不堪。况且房子有很多裂缝,透风漏雨,冬天冻得人都睡不着。”苑德河回忆说。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国家重点煤矿项目在乌海、包头、通辽、满洲里等地而起,出产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些中央煤矿由于资源枯竭,被陆续下放到地方管理。由于当年重生产、轻建设,2009年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时,有10万户职工还住在煤矿棚户区里。
“许多房屋破损严重,道路和水、暖等设施也不全。不少房屋还处在采煤沉陷区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保障。”内蒙古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孙卓敏说。
截止到2012年底,内蒙古已经全部完成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共有10万户像苑德河这样的职工住上了新楼房。
孙卓敏说,过去四年里,内蒙古利用中央、自治区财政资金给予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煤矿企业、职工和地方政府合筹安置房建设资金的方式,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这项重大民生工程。
以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的乌海市为例,安置房平均造价为每平方米1250元。对每户居民享有的65平方米补贴购房面积,乌海市政府、神华集团每平方米分别补助300元、400元,超出的面积按造价购买。
苑德河购买楼房时交了5.6万元。“当时这个小区周围的楼房,每平方米市场价3800多元。没有政策支持,凭我一个月1700多元的退休金,哪有住的份?”苑德河说。(记者任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