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我国向俄罗斯、蒙古开放的重要区域,在国家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这是中央赋予内蒙古的重大责任,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巩固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蒙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利于推进我区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开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繁荣的发展新局面。
建设“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区位条件优越。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陆路相连,边境线总长4221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长的19.2%。其中,与俄罗斯边境线长1010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3211公里,分别占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边境线的23.5%和68.2%。全区共有19个边境旗市(15个旗、4个市),57个边境乡镇(苏木)。二是口岸支撑条件好。我区现有对外开放口岸19个,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分别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和我国对蒙古国的最大口岸。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投入,口岸基础设施、通关能力不断改善和提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中俄间陆路运输的65%和中蒙间货物运输的95%经过内蒙古各口岸。2012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达到6729.22万吨,占全国同类口岸货运量的40%以上。其中,对俄口岸进出境货物2836.94万吨,对蒙口岸进出境货物3472.48万吨。三是与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俄罗斯和蒙古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自治区第一和第二大贸易国。2012年,自治区对俄蒙两国经贸总额达到59.84亿美元,占全区贸易总额的53.2%。“十一五”期间,全区在俄罗斯、蒙古国投资设立企业69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5.32亿美元,对俄蒙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9亿美元,外派劳务2.5万人次,分别占全区完成营业额、外派劳务人员总量的61%和90%。四是沿边经济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适应向北开放、以国际贸易、进口资源加工为代表的的外向型产业。
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开发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口岸、城镇、园区为依托,以对外经贸为基础,构筑空间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口岸定位清晰、口岸与腹地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成全国沿边开放的新高地。为此,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把互利共赢作为开放的基石
俄罗斯和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邻国,在我国“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俄、中蒙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2013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强调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成果。2003年,中蒙两国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进一步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这为我区扩大与俄蒙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必须遵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律,秉承平等互利、有取有予理念,充分发挥自治区与俄蒙毗邻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互补性强的特点,创新合作模式,在共同发展中互赢、在互赢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把开放带动作为建设的前提
建设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是目的,开放是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重心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必须更加深入参与世界分工和国家经济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近年来,我区与俄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与俄蒙毗邻地区沟通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人文、科技、教育和生态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例如,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建立了口岸协调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在乌兰巴托设立了代表处,逐步形成了中蒙毗邻地区友好交往常态化工作机制。二连浩特已成功举办三届“二连浩特·中俄蒙经贸论坛”,满洲里陆续举办了“中俄蒙区域经贸合作论坛”、中俄蒙国际冰雪节、中俄蒙国际选美大赛、中俄蒙国际象棋邀请赛等。近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医药学院培养的蒙医药专业蒙古国留学生和正在就读的蒙古国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500人。
但是,我区向北开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以货物贸易为主。与俄蒙货物贸易中,又以低加工、初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造成出口增长后劲不足。2012年,全区进出口商品类别中,煤是进口值最大的商品,货值17.54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15.6%。对俄蒙出口的产品中,其他省区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缺乏本地的拳头产品。二是经济贸易合作规模小。2012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12.57亿美元,全区外贸依存度只有4.4%,低于新疆(21.2%)、黑龙江(17.4%)、云南(12.9%)的水平,更低于全国47%的水平。三是合作领域窄,缺少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与俄蒙相互投资项目少、规模小,传统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较少。合作领域局限于矿产资源开采、粮食、果菜种植栽培、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及民用住房等建筑和某些小型饮食服务行业,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合作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必须把向北开放作为核心环节,坚持统筹开发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开放,提升开发开放的整体效应。应坚持贸易、投资、生态、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并举,加强发展战略、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衔接合作,不断扩大经济贸易合作规模,逐步提高合作层次。
一是拓展与俄蒙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外贸结构,增加轻工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对俄蒙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依法实施境外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带资承包、总承包、BOT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工程承揽项目建设,带动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和技术出口及劳务输出。
二是加强与俄蒙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重点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矿山环境治理、跨境湖泊水体和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是扩大与俄蒙人文交流合作。构建政府民间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格局。合作举行国际文化节、艺术比赛、电影周,以及由中俄、中蒙地区参加的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学生文艺团体互访、交流、演出活动。
四是深化与俄蒙教育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多层次教育合作,鼓励联合办学。积极推进与俄蒙国家职业资格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等工作,扩大相互间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积极与俄蒙开展农牧业、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五是扩大与俄蒙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人员互访、人员培训、联合应急演练、专家互访,扩大传染病防控的交流合作,推动边境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和卫生应急救治联动机制。
把有序发展作为重要要求
当前,随着沿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开发秩序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口岸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不利于形成沿边开发开放的整体合力。二是边境口岸和城镇发展缺乏准确定位,功能与模式雷同。三是互市贸易区、跨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等边境特殊区域发展缓慢;园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承载能力不足,产业集聚度较低。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需要根据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集中集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点带线、以线串点、点轴开发,以沿边口岸和城镇为依托,以工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贸合作区为主要载体,形成口岸、城镇及区域间互动耦合、功能完整的建设格局。应合理确定口岸和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城镇空间布局,特别是统筹口岸发展建设,以完善现有开放口岸功能为重点,形成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甘其毛都等口岸为主导、其他口岸为辅助的通关格局。因地制宜建设以满洲里、二连浩特为核心的口岸地区城镇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口岸、城镇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把口腹互动作为基本特点
从口岸地区的特点看,多数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腹地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围绕向北开放,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边境口岸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尚未形成完整的、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条,“小而全”特征明显,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导致口岸城镇产业布局不“专”不“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其城市功能难以完全释放。
因此,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需要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促进口岸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口岸地区要把握开发节奏和开发强度,按照集中集聚发展的要求,以沿边口岸和城镇为依托,以工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贸合作区等为主要载体,以经济腹地为支撑,形成口岸、城镇及区域间互动耦合、功能完整的建设格局。与口岸联系紧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围绕重点产业产业链与口岸地区建立密切的上下游联系。沿黄沿线经济带等经济腹地要发挥产业体系较完备、人才集中、科技较发达的优势,发展依托沿边开发开放的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全方位服务。
把产业提升作为核心环节
产业发展是沿边经济带建设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不充分,规模小、层次低。进口资源加工程度较低,例如进口俄罗斯木材大部分穿肠而过,只有约40%的木材落地加工;落地加工木材也以初加工为主,大多加工成板材或木方运往内地。现代物流、跨境旅游等与沿边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滞后。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需要以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效益良好的外向型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产业分工与衔接合作,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木材加工业等进口资源加工业,完善发展建材产业、机电等出口加工业,积极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外向型农牧业,大力发展口岸和区域物流、跨境文化旅游、国际会展、金融等特色服务业,建成面向俄罗斯、蒙古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及跨境旅游基地,形成我区新的产业优势。
把基础设施先行作为保障条件
总体来看,我区向北开放的硬件和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部分口岸联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过货通关能力。二是口岸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配套性较差,管理服务还较为粗放,影响了通关速度和工作效率。三是外向型产业依托的城镇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服务功能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四是腹地与边境口岸之间没有建立起高效的交通通道,难以有效发挥口岸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口岸、城镇、交通、电力、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边与腹地基础设施的对接和互补,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围绕口岸开放整体布局,加强口岸数字化改造,构建通关信息平台,推进口岸现代化和信息化。二是加快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依托沿边区域铁路,紧密连接俄蒙,通道顺畅的沿边铁路通道网络,加快建设口岸地区至腹地的公路运输通道,构建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支线机场为核心,沿边城镇通勤机场为支撑,连接俄罗斯和蒙古与周边腹地的航空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口岸跨境铁路、公路运输通道,形成我区口岸直接通往俄罗斯和蒙古重点区域的便捷通道。三是适应沿边地区电力市场需求,围绕重点工业园区和城镇等负荷中心,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四是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互联网出口宽带,扩充与俄罗斯和蒙古的通道容量,提高沿边地区通信安全保障水平。
把体制创新作为根本保证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创新与俄蒙的合作机制,重点建立跨境合作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会晤机制。二是在推进与俄蒙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有所突破。重点是出入境管理制度、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货币清算机制等。三是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特别是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四是完善投入机制,明确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解决建设主体分散和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五是在合作平台的创新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加快建立互市贸易区、跨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等边境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机制。满洲里等国家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应发挥龙头作用,在合作方式、协调机制、政策扶持等方面赋予先行先试政策,探索沿边开发开放新机制、新途径。(作者:朱晓俊 赵秀清 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