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玲和志愿者律师一起叠纸鹤。

双手各抓起一枚核桃,郭二玲好兴奋。
“来、来,先抓花生米和核桃。”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边说边在桌子上放了一把花生米和俩枚核桃。郭二玲好奇地望着自己陌生的双手,慢慢伸向桌上的花生米。“用劲、用劲,拿起来了!”现场的人为郭二玲鼓掌。4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为律师郭二玲举办了简短的“肌电智能手”赠送仪式。
在大家的鼓励声中,郭二玲用双手端水杯喝水、抓捏核桃。有人鼓励她:“拿拿鸡蛋看怎么样?”话音刚落,郭二玲抓起的鸡蛋从手指间滑落到桌子上,碎了。笨拙的动作把大家都逗笑了,她自己也开心地笑起来。“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却把服务别人当成自己的幸福,”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景清说,“郭二玲代表着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为她装配这双25万余元的双手,也是社会给予她的回报。适应1至2年时间,二玲的手也会像正常人的一样灵巧。”
郭二玲,现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法律援助中心一名志愿律师。郭二玲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把熟睡的她放到炕上就下地干活去了。她醒了以后,爬到连着炕头的锅台,双手伸进了滚烫的锅里……保守治疗让二玲保全了双肢,可10个指头却陆陆续续地掉光了,手掌也萎缩了。郭二玲永远地失去了双手。二玲的母亲意识到,孩子以后将面临种种坎坷。母亲含辛茹苦教二玲用残肢夹着筷子吃饭、夹着笔写字……二玲挑战着没有手的生理极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获得法律专科和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09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执业资格证。2010年,郭二玲响应中国法律基金会和共青团号召,加入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并主动签订了3年最高的服务期限。几年下来,郭二玲成功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2件,接待群众咨询6000多人次,为求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60余万无。
2010年7月,郭二玲刚到和林格尔县志愿服务时,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曾向上级反映,派个残疾人来,是搞服务还是要人照顾?为了节省费用,郭二玲租住了最便宜的出租屋。房间面积不足7平方米,四面没有通风透气的窗户,也没有卫生间和洗浴设施。她顶着酷暑严寒整理调查笔记、撰写法律文书。一年时间里,郭二玲办理了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0多件,接待求助的咨询群众3000多人,举行法制宣传30多场次。一年后,这位负责人说,二玲的工作比有手的人做得还要好!
一个沙尘漫天的春日,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沙尘颗粒,呼和浩特市很多市民纷纷躲进了室内。郭二玲仍旧如约来到了玉泉区小黑河镇西二道河村,上门为村民冯志才与邻居发生用地纠纷的事情做回访。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在农村,法律援助的案子大都是这样的小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候,就连当事人都理不清。“我接过的最小一起案子,涉案金额只有20块钱。”郭二玲说。
从冯志才家出来,郭二玲又来到离得不远的赵树保家。对于过世的老母亲留下的不到2亩田地应该由谁耕种的问题,赵树保和哥哥一家产生了分歧,思想怎么也转不过弯。郭二玲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对老人尽了赡养义务的一方,在分割财产时可以多得。“干基层法律工作就是这样,一定要有耐心。跟他们说话,要把法律语言变成拉家常。”基层工作做得久了,郭二玲颇有心得。
起初,乡亲们都对这个身材纤瘦、身有残疾的女律师投以怀疑的目光,但时间一长,郭二玲凭借办案的专业、耐心和认真,得到了大伙的认可。“我遇上好人了,这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无人照料的62岁的受援人田满友曾遭遇车祸,肇事司机撞人后不见了踪影。在郭二玲的帮助下,田满友最终讨回了公道。
她的事迹感动着很多人,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司法界和公众的认可,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优秀律师”等多项殊荣,被誉为“草原最美律师”。(李业 王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