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3月末,通辽市开鲁县个体工商户达到7693户,民营企业达到748家,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了22933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1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1.2亿元,实现利税46.83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1.1%,已经成为开鲁全县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工业投入的重要支撑、增加税收的重要来源。
据介绍,近年来,开鲁县坚持“开放转型、富民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民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幅倾斜。坚决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56条意见,在政策层面上消除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准入难、融资难、注册难、审批难等实际问题。
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保证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开鲁县还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及部门包联,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通过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平台,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对新引进企业,在办理各项手续时,开鲁县开辟了绿色通道,明确专人代办,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结时限。对落户企业和项目,实行跟踪问效,严厉打击滥用职权、粗暴执法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并充分利用就业政策,为企业开展订单培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招工难、招熟练工更难的问题。
同时,对“一站式”办公和服务情况,开鲁县政府还进行监督管理,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和快捷的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加工企业,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灵活、优惠的政策。经委、工商、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主动灵活地协调企业办理项目建设中的各类手续,确保手续办理、项目建设两不误;交通运管等执法部门为重点企业的产品、原料运输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达产达效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此外,为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向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几年来,开鲁县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建立了院士工作站1个,每年吸纳博士科研人员1—2名,完成科研项目1—2项,为非公企业集聚高端人才、提升专业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不小的贡献。还建成了一处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家级标准重点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非公企业项目技改和产品创新能力。(记者 刘浩 通讯员 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