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后人。自治区把植树造林、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点推进的主要工作之一,既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题中之意,也是内蒙古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即日起本报开设《为内蒙古添新绿》专栏,多视角、全方位展示我区各地大兴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有力举措、具体行动、重要成果及典型经验,大力宣传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全民参与植树造林,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4月,走进巴彦淖尔市,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植绿画面。一株株新绿在公路两旁、城郊周边、村镇园区摇曳。
作为巴彦淖尔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也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7级渠道共10.36万条,总长6.33万公里,可绕地球1圈多。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渠系绿化作为农田防护林的主战场。现灌区80%以上的骨干渠系已经绿化,工程保护用地60%以上实现绿化,已经成为河套大地靓丽的绿化带、生态网和风景线,基本实现了渠沟绿阴化、枢纽景观化。
被当地人称为“二黄河”的总干渠,蔚为壮观。站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的总干渠段北侧,只见一条宽30米的郁郁葱葱的竹柳林带向远处延伸,仿佛是一条镶嵌在河畔的玉带,林水相映,既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也是八百里河套的生命线。
总干渠防护林工程只是巴彦淖尔绿化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相继实施,巴彦淖尔市加大了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绿色通道建设和集镇、村庄绿化的力度。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方面,巴彦淖尔通过“林随地走,谁造谁有”的政策引导,农田防护林网不断扩大,相当于建了一个20多亿元的“绿色银行”。同时,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临河区、五原县实施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将农民“绿色银行”里的“死期存单”变成了“活期存折”。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胜村村民张利2010年春天卖了42棵树,收入4000多元。当年又在房前屋后、渠道地畔栽植了6000多棵树木,又都有了收益。在河套地区,像张利这样通过种树获利的农户还有很多,人工商品林采伐实现了农民增收、木材加工企业增效、国土增绿的三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调节、资源增加、持续经营的加快林业发展的新路子。
到2012年,农田防护林营造面积已达到81万亩,临河区、杭锦后旗、磴口县率先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这使得河套灌区地下水位下降、盐渍化程度降低,受干热风的影响明显减少。杭锦后旗和五原县定点观测数据显示,林网密集的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提高1.4℃-2℃,无霜期也较林网稀疏地区延长15天左右,农业生产受到了有效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的集镇、村庄绿化方面,巴彦淖尔加大投资力度,推行了环城、环镇、五村、环路的“四环”绿化模式,形成了镇镇有精品,村村有示范,社社有亮点的新格局。截止到目前,河套灌区共完成集镇绿化34个,村庄绿化217个,河套灌区集镇、村庄将于2017年实现全部绿化。
五原县套海镇红赛四社村民王老汉说:“以前我们村里大部分人家没有院墙,一出门就是就是柴草圐圙,一刮风全是黄尘。去年实行了旧村改造和村屯绿化美化工程,现在院里头干净了,院外头又全栽上了树,还弄个了小公园。夏天劳动回来,村民们都会在树阴底下歇歇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