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做出来的奶食,味道醇香、品种多样。它诞生于草原,与草原不离不弃,一旦把它们分开,蒙古族奶食就变了味道。在草原上,牧民们为了将它原有的味道传承下去,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努力……
贷庆就是这样平凡、普通的牧民之一。同时,他也是察干伊德(奶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不爱说话,总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金莲川草原上的日出是最美丽的,当游客们早早起来欣赏朝阳的时候,他和牧民合作社的社员已经开始劳作了。草原上的牛羊个个膘肥体壮,产下的奶子又浓又香。据贷庆介绍,奶子在牧民那里是不会有任何浪费的。“草原上气候凉爽,奶子可以自然发酵,分离出嚼口和酸奶。我们所熟悉的黄油就是由嚼口提炼出来的,五六十斤嚼口才可提取出2斤左右黄油。酸奶加热蒸发,用传统的木具进行几百上千次搅拌,取出固态物质,这就是奶豆腐,1斤奶豆腐需从十二三斤奶子中提炼出来,是牧民的必备食物。”
几年过去了,贷庆和合作社的牧民们始终不知疲倦地重复着这些制作过程,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他说:“蒙古族传统奶食制作工艺绝不会在我们手上丢失。”
正蓝旗的奶食,古时专供宫廷御用。这里保留着最古老的奶食制作工艺。
但草原之外的人,却很少了解,甚至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奶豆腐只是用奶子泡过的豆腐。贷庆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纯正的蒙古族奶食,让他的牧民伙伴们多收入一些,义无反顾地用自己全部的积蓄经营起了旗里第一家奶食店。那时销售的产品,来自牧民自家生产,也没有什么好的包装。哪知往来的人群也像牧民一样喜爱这朴素的食物,竟有人一买就是2吨。蒙古族奶食被人们喜爱,贷庆乐在了心里。
现在,贷庆已经整合了巴格额仁奶牛专业合作社等5家牧民合作社制作传统奶食,直接带动当地几百名牧民就业,间接带动1400余名牧民年均增收近3000元,他们的产品陆续销往全国各地,蒙古族传统奶食第一次真正走出了草原。(记者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