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契丹我们似乎并不陌生,电视剧《杨家将》中,当年金刀令公杨继业带领七个儿郎战死沙场,以后佘太君挂帅和穆桂英驰骋疆场,都是对抗当时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国。萧太后卓越的政治才能一度令人回味无穷,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契丹人萧峰曾在山崖高处扯开衣襟,露出胸前刺青狼头,同父亲萧远山仰天而啸,野性而狂放的样子,散发出不凡的英雄豪迈和侠骨柔肠。
可是这个骁勇善战的民族逐渐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踪影皆无,在遗憾之余令人充满疑惑,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哪些人才是他们的后人呢?这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谜题。
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辉煌一时的镔铁族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今天,在赤峰市宁城县还有一条仿古商业街叫契丹街,这里曾经是辽中京所在地。契丹的本意是“镔铁”,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1400多年前,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
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然而,一个如此强大的民族,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地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