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土左旗政府下发免收农民水费的惠民文件后——有人浪费水有人没水吃
内蒙古新闻网  13-05-24 10:34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5月22日,停水的第7天,听说部分人家已来水,张有三兴奋地赶回家,直奔厨房打开自来水龙头,依然无水。拧一拧,晃一晃,怀疑水龙头出了问题,上看下看,果真没水。期待,再次落空……

  “一会儿洗菜,节约点。”张有三对老婆说。

  呼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停水一周,村民们都靠离家最近的机井赖以维生。

  上游浪费下游缺水

  毕克齐镇崞县村一胡同口,年过七旬的张志刚老人,担着两桶水艰难地走着。

  老人说,每天需要担6桶水才够全家人畜吃。“没人用机井抽水,我们还打不上。”

  11时,张有才家。洗漱池还存着上次洗手用完的水,浑浊不清。地上的两桶清水,是妻子半夜起床花费两个小时接的。

  张有三告诉记者,5月17日,全镇自来水停水。村民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5月21日下午,上游地带的村民家已陆续来水,而自家的水龙头只在半夜细细地流了一会儿。

  呼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地势北高南低,而张有三家位于镇西南侧,地势较低。按理说,地势低不应缺水,而问起原因,村民们气愤地说,当地政府要求不收水费后,上游村民不节制用水,浪费水源,导致下游村民无水喝。

  地势较高地段,即毕克齐镇主干街道两边。“免费加水”,“吃住加水”等字样的牌匾街边随处可见,来往的大货车,不时停下来,给车加水。

  “一桶5块。”一加水店老板说。

  “牌子不是写的免费加水吗?”记者问。

  “上面不收水费,收电费呢,这都是用水泵抽的水,花电费呢。”老板回应,加水服务做了有几年,即使现在不收村民水费,但加水一直都是一个价,一桶5块。他还告诉记者,停水都是白天,晚上会来水,即使水流较小,但用水泵一抽,不一会儿门口的6个大铁桶就满了。

  采访中,还有几家加水店是按车辆的大小计算,大货车10元,小车5元。而店里的水都是不花钱的。

  此外,记者看到,地势较高地段的村民,不仅能喝上足够的水,还利用充足的水源给院子的蔬菜浇水。

  自来水厂水源供不应求

  就停水问题,呼市自来水公司毕克齐水厂厂长李兵有一肚子苦水。他说,停水一周是因供电局工作人员在附近铺设线路所导致,但未提前告知水厂工作人员。

  而现在电已恢复,仍有村民吃不上水,那都缘于政府下发的一份文件。

  记者看到,该文件由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内容是关于免费集中供应农村人蓄饮水的通知。文件第一条写着“自2012年1月1日起,凡是使用水厂集中供水的农村居民,全部免缴自来水费,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再向农民收取人畜饮用水费用,免收水费后,将全旗农村人畜饮水支出列入财政预算。”文件中除了几条内容,无任何相关管理细则。

  李兵介绍,毕克齐水厂由呼市自来水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于2000年开始筹建,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供水用户有2600多户。以前,水厂平均一个月电费3000元,免收水费文件下发后,一个月电费最多12000元,2012年全年电费就达48000多元。

  他还说,政府承诺水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而文件执行已近1年半的时间,水厂还没收到1分钱的水费。

  随后,李兵带领记者参观了水厂。他指着一个500吨的蓄水池说,以前一个蓄水池就能解决居民一天的用水,自从文件下发后,特别是近几日,因夏季村民用水浇地等原因,水厂水源供不应求,一天3个蓄水池的水,才够居民吃,且中间因上游村民不节制用水,导致下游村民吃不上水。

  记者看到,水厂的两个水泵不停地工作着。

  “几乎24小时不停工作,这样下去,哪一天坏了,麻烦就大了。”工作人员说,以前水厂用一个水泵就足够了,现在,如果不用两个水泵,水厂的工作人员都吃不上水,蓄水池里的水根本就没时间沉淀,从水源井抽出来就被两个水泵二次加压送走了。

  土左旗政府3天后答复

  土默特左旗政府下发惠民文件时,有没有考虑到会出现浪费水的问题?相关管理细则是否出台?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

  带着问题,记者来到土默特左旗政府询问相关事宜。

  土默特左旗新闻中心副主任、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张锐说,出台过相关管理细则,但具体文件目前无法让记者查看,等3天后协调相关负责部门再回复。(记者福荣)

[责任编辑 魏佩 ]

留守老人
同局通办
向日葵宝贝
山里传来读书声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220多项成果
大货“敞篷”行千里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