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300吨餐厨垃圾去向混乱
近期,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曾做过一项详细统计:市区及开发区共有餐饮单位5588家,机关食堂、大中专幼儿园食堂400余家,平均日产餐厨垃圾300余吨。这些垃圾究竟去向何方呢?
5月28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在位于玉泉区的一所高校食堂外看到,3辆运送垃圾的三轮车上堆满了泔水桶,处理垃圾的赵师傅正把一桶泔水运上车。他告诉记者:“这些垃圾一部分拉去喂猪,剩下的都趁晚上偷偷倒在桃花村南边的一片滩地里了。”赵师傅说,这所大学的食堂1楼和2楼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大约是1吨左右。
随后,记者又来到中山西路某大型商场的6楼美食区,一位整天在此等待收运泔水的师傅告诉记者,他是近郊的养殖户,家里养着70多头猪,就靠这些泔水养着,他每年支付商场1万元。据他介绍,有3、4个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把这里的泔水常年包了。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废油脂管理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呼市各餐饮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主要被分布在城郊结合部的300多家个体养猪户私自收购,用来喂养生猪,即俗称的“泔水猪”,由于这些餐厨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为传播疫病埋下了很大隐患;还有一部分餐厨垃圾被随意倾倒到干涸的河槽,或随生活垃圾一并混装拉运至填埋场填埋,液体及油脂等流质体主要通过排水系统排放,不光堵塞、侵蚀下水道,还影响市容市貌、居民身体健康及饮用水质量;餐厨垃圾还是“泔水油”的源头,一些不法分子从养猪户手中收购泔水油后,进行非法加工,再流向食用油市场,这已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
去年10月,呼和浩特市同太原、唐山、丽江等16个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二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获得了国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200万元,试点城市将在获评3年后接受国家验收。呼市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唯一一条处理生产线待运行
早在2011年5月,呼和浩特市政府审议通过《呼和浩特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7月1日起实施。本报也在当年8月8日就曾关注过呼市餐厨垃圾的去向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呼市餐厨垃圾的去向仍是个待解的大问题。
2011年,呼和浩特市京城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建设了一期日处理150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生产线,同时预留了可发展至日处理餐厨垃圾300吨的设计产能,原计划于当年《办法》实施后,作为呼市市区唯一的负责收运、处理餐厨垃圾的配套企业投入运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生产线至今并未启用。
一边是全市每日产生的300余吨餐厨垃圾无正规去处,一边是先进的生产线迟迟无法启用,原因何在?呼和浩特市废油脂办公室主任刘文林颇感无奈:“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的问题。餐厨垃圾的处理属于公益事业。我曾经非常严谨地核算过餐厨垃圾处理的成本与收益比例,1吨餐厨垃圾的处理成本是459.73元(这个数字还并未包括企业的折旧成本),而折算收益仅为250元/吨,这中间有209.73元的负利润。企业肯定不能做亏本的生意,政府一定要使它实现保本微利,才可能让企业运行起来,实现社会效益。”
刘文林介绍,现在企业正等待着与政府签订一份《呼和浩特市餐厨垃圾特许经营协议》,这份协议将确定政府给予企业的处理补贴标准,为餐厨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至于补贴标准,刘文林也有个初步的估算:“企业每处理1吨垃圾,政府至少要补贴200元,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本经营,保证其运行下去。也必须要让企业保本经营。否则,如果企业因为亏本停止运行,餐厨垃圾处理问题又将推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据了解,对于餐厨垃圾的处理,鄂尔多斯市已经早于呼市有了一套可行的办法。该市也是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将餐厨垃圾处理交给特许企业,并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企业尽量多收集垃圾:如果企业一天收运的垃圾在50吨以内,政府每吨补贴200元;如果大于50吨,政府的补贴标准则提高到400元/吨。目前,鄂尔多斯市的这家特许企业已实现了盈利,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那么,餐厨垃圾经处理后出来的产品是什么呢?据企业副总经理蔡力群介绍,主要产品是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或有机肥,质量安全可靠。据统计,每8吨餐厨垃圾可生产1吨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每100吨餐厨垃圾可生产3吨废油脂。呼和浩特市京城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一期日处理150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肥料或饲料添加剂6843吨、废油脂1800吨。
刘文林说,目前他们正在积极与政府沟通,促成《呼和浩特市餐厨垃圾特许经营协议》的早日签订,让生产线尽快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