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11时30分,考生张静走出了考场。“上午考得还行,同学们都说高考结束后想去海南玩儿一趟。”“行,考好了,二叔奖励你,咱们去一趟南海(公园)吧。”考场外,张静与陪考的二叔兴高采烈地说着。这天,这位住在不到10平方米工棚里的高考生,终于迎来了她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
祖孙三人蜗居8平方米工棚
考完第一科,记者跟着“爱心车队”的李雪梅载着张静回到了所住的工棚,车还没开到工地,记者便看到张静的爷爷奶奶早已守候在了门口等待着孙女的回来。
工棚是个只有8平方米的彩钢房,里面放着一张双人床及一个小桌子,背后是一个不到5平方米厨房。每晚张静在工棚里学习时,爷爷奶奶大多只能坐在彩钢房的外面,既不敢走远也不敢离得太近。走远了害怕孙女一个人在屋里不安全,离得近又怕说话影响孙女学习。
中午,老两口给孙女准备了烩菜炖鸡肉,还破天荒地买了几个粽子。“给孙女吃顿好的,吃点肉,这几天对于孩子来说很关键,我们再怎么省也不能在这几天苦了孩子。”张静的爷爷说。
“我们挺对不起她的”
1995年,张静出生在北梁村,后因家庭遭遇变故,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张静的印象里,爷爷奶奶是她最亲的人,叔叔姑姑甚至都比父亲要亲,因为她从小到大的所有学杂费用,叔叔姑姑们都会帮忙去凑。由于爷爷奶奶没有固定的居所,张静从小到大都是在各种出租屋内度过,每一个出租屋几乎都不会超过30平方米,有时能住一个月,有时能住半年。
张静的爷爷今年已有76岁,奶奶也已经70岁,却仍需为孙女在外奔波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18年。
张静现在就读于包头市第六中学。由于自己特殊的家庭,张静从小到大都显得特别懂事,学习刻苦自觉,还会主动承担家务替爷爷奶奶分担。爷爷奶奶不识字,没有办法辅导张静学习,可张静的学习成绩却始终能够排到全年级的前30名。
“从小到大,除了正常的学杂费外,孩子没有主动要求买过任何辅导书或学习用品,我们挺对不起她的,给了她这样一个家庭,所以不管我们怎么难,也绝对不能断了孩子的学习。”张静的奶奶说。
2012年初,张静和爷爷奶奶暂时告别了游击战的生活。因为爷爷找到了一个给北沙梁工地下夜的工作。工地负责人给爷爷在工地盖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彩钢房,爷爷带着奶奶和张静住了进去。
为了爷爷奶奶,她想留在包头
虽然有着如此坎坷的经历,可张静却仍是一个喜欢笑的女孩儿。笑着从考场跑出来,笑着拥抱“爱心车队”的李雪梅,笑着帮爷爷奶奶收拾桌子夹菜端饭,笑着谈及她的理想。
“我想在包头上大学,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想留在身边照顾他们,不想让他们70多岁还这么辛苦地奔波,高考完了我打算去打工,赚些上大学的学费,如果实在赚不到,我——我只能不念了。”说到这儿,张静有些语塞。
记者通过和张静的二叔聊天得知,张静高考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一直都在450分以上,“孩子学得最好的就是英语,如果不出意外,高考的成绩达到450分应该没有问题”。
“高考前,我们就一直发愁,工棚离她考试地点这么远,该怎么去才能不迟到,没想到就有‘爱心车队’联系了我们,愿意接送孩子,还有好多媒体来到家里,说愿意集结社会好心人,帮着张静筹集上大学的费用。”张静的奶奶说。
如果你愿意帮助张静完成学业,请拨打本报记者电话13848225821。待张静高考成绩出来后,本报将会继续追踪报道。(记者李硕 摄影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