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盟庄稼长势十分喜人,许多农民都从心眼里感谢气象和农业部门,是他们针对今春地温偏低、土壤过湿提供了“玉米的适宜播种预报”等“高含金量”春播气象服务。由于我盟气象部门主动将气象服务融入到“三农”工作中,才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服务模式、服务领域都呈现出了创新性变化。
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实现了行政村网络式覆盖
自2010年在突泉县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以来,全盟现已初步建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51个,聘请61名乡镇干部担任乡级气象助理员,负责气象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聘请913名村干部担任村级气象信息员,承担本村的气象信息传播和防御措施的组织实施;结合农业保险工作,聘请800名农业保险协保员兼任气象信息员。在全盟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领域建立了重大气象服务对象信息库,确立重点服务对象445人。在盟、旗、乡三级政府建立了近千名党政领导手机短信用户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64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为偏远村屯发放了100部预警收音机,与中国移动兴安盟分公司合作,为560个行政村安装了气象大喇叭,构建了覆盖全盟行政村屯的气象信息服务传输网络,成为目前在全盟所有行业中信息传输覆盖面最广、信息传输手段最多、信息传输内容最丰富的传输网络。2012年盟气象局又创造性地将气象信息服务纳入了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网络化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60名到自然村的网格员能够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气象服务“单元”更加精细。
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实现了点对点直通式对接
为了强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指导性,全盟气象部门深入开展了“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的需求调研;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点对点直通式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特别是在关键农时季节,气象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服务,了解和掌握农情、墒情、雨情、灾情,使气象服务以“直通车”的形式开进设施农业大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大户的家中。
在创新气象服务模式的同时,兴安盟气象部门加强科研技术开发,为全盟的气象防灾减灾、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他们针对部分农民盲目追求高产,越区种植高产玉米导致不能正常成熟的问题,开发了一套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查询服务系统,既为各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种子经销部门提供了玉米品种宏观布局参考,也为具体农户提供了品种优选依据。同时印刷了《兴安盟玉米品种精细气候区划手册》,发放到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及主要产区,指导农民避免盲目选种造成经济损失,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泉县气象局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突泉县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突泉县绿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等农民必需的指导性文件,并将所有业务成果通过“直通车”服务等形式,直接送到村屯、送到地头,为农服务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实现了与经济融入式发展
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与涉农部门的融入式业务合作机制。全盟气象部门整合当地农牧业技术人才组成了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对于气象业务人员不能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通过专家联盟提供解决方案,并制作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对外发布,形成了为“三农”服务的整体合力。目前盟级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已有18位涉农专家,6个旗县市涉农专家联盟已有25人。通过开发《兴安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为各级政府和合作部门开辟了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墒情、苗情、水情、雨情、灾情等农情信息的快速共享;实现了对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灾害性天气的联合调查会商和共同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产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田,共建试验基地,共同开展了膜下滴灌、节水灌溉、农作物对比观测、新品种引进气象服务等试验和示范。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与水文部门合作开展了流域面雨量预报,与水库管理部门合作开展了调节供水服务,与水务部门合作开展了防汛抗旱服务,与植保部门合作开展了病虫害防治服务。2012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粘虫成灾的情况下,突泉县没有受到威胁,靠的就是联合防治服务。
为了在农业保险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盟气象局制定了《兴安盟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实施中提前将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全盟农业保险协保员的手机中。在做好灾前监测预防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的同时,灾后与保险、农业部门联合开展评估调查,提供气象资料、灾情评估及相关证明,并提出灾后农业生产恢复、自救措施等建议。实践证明,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融入式业务合作,丰富了气象为农服务内容,拓展了气象为农服务领域,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在全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马世明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