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当全国铁路调图后,呼和浩特进京的T316次、呼和浩特至包头的T6305次列车,全部更换为25T型提速客车上线运行,这一举动,翻开了草原铁路客运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83个货运营业站、14个主要货场、234条专用线,呼和浩特铁路局全面实施了货运组织改革。
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提出,铁路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和先行官,如何落实好“8337”发展思路,成为呼和浩特铁路局更好地改善民生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客车提速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将我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生动实践,呼铁局把优化我区交通运输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多开客车、多开高等级客车。
据了解,至目前,呼铁局客车对数已由去年的38对增加到47对,单日客运能力由3.9万客座提高到5万客座,呼和浩特与自治区12个盟市间实现了点对点对接,与24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火车直达,满足了四面八方游客看草原、游沙漠的美好愿望。
7月1日,呼铁局再次对管内客车实施了大面积调图提速,北京西至呼和浩特间T316/5次旅客列车使用了全新25T型新车体,最高运行速度由140公里/小时提高到160公里/小时,运行时间压缩到5小时59分,再次拉近了首府与首都的时空距离。
公交化运营模式已成为国内外短途城际铁路发展的普遍趋势。7月1日,呼铁局成功开行时速160公里的呼包集间城际特快列车,成为我区交通史上的重要创举,对加快我区城市带形成、融合旅游资源以及推进城镇化改造均具有重要意义。
呼包、呼集间实现一小时到达,真正形成了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辐射包头、集宁的生活圈、旅游圈和经济圈。城际特快列车开行以来,几乎趟趟爆满,上座率达到了100%。
与此同时,呼铁局加大了对客运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呼和站站前广场进行了人性化改造,使车流、人流安全分离,车站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行人专用通道,广场中央划出了汽车专用停车区,环绕停车区设置了“限停30秒专用送站车道”,极大方便了广大旅客进站上车。呼铁局对包头站进行了大规模站改施工。站改完成后,包头站将具备每天接发京包线、包兰线等线路的40多对列车的能力,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区规模最大的火车站。
货运改革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五个基地”到“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建设,确定了我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也对作为经济大动脉的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6月份,呼铁局顺应发展,全面实施了货运组织改革。通过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收货,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最直接、最简便、最快捷的服务;根据客户的运输需求编制运输计划,及时安排装运,提高运输效率;对所有收费实行“一口报价、一张货票核收”,坚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收费;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实现“门到门”全程“一口价”收费。不仅像包钢、伊泰这样的重点企业感到发货方便了,可以实现以运定产。就像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样产品种类杂、发货去向多的零散客户也大大受益。
呼铁局组建了乌海、包头、呼和浩特、集宁4个地区货运中心。在呼铁局管内重点地区布设营销网点,覆盖了83个货运营业站、14个主要货场、234条专用线。同时确立了货运与物流一体化发展思路,在加快铁路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正积极加强与公路物流企业、港口企业和其他铁路局合作,加紧开发定站定点的客车化产品和大宗物资协议运输产品,努力构建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网络。
6月份,在市场低迷不景气的情况下,呼铁局零散白货日均装车完成1094车,市场需求兑现率达到98.8%。6月15日,装车10016车,货物发送量69.3万吨,更是创建了该局设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6月16日,120吨牛奶从乌兰察布市集宁站缓缓驶向成都市成都站,标志着集宁货运中心实现了“门到门”运输服务零的突破;7月2日,2775吨铬铁成功从包头发往上海杨浦,标志着包头货运中心实现了首单“门到门”运输服务;7月3日,满载着50组集装箱生铁的专列由乌海站驶向姚孟站,标志着乌海货运中心完成了第一批“门到门”货物运输。
一个个零的突破,标志着呼铁局实现了由传统“站到站”运输向“门到门”运输的巨大转变。(记者 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