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的内蒙古顺应发展大势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在“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的第—个便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8337”发展思路绘就的蓝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了营造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良好舆论氛围,从7月3日起,在《产经前沿》“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专栏中,陆续推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解读性报道,内容涉及工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等9个方面内容,今天推出第八篇——
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蓄势待发,作为自治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服务业自然不能或缺。
在坚持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并举的同时,我区一直把调结构的关注点投向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着力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构想,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已然明确: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既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又要抓好生活性服务业;既要抓好传统服务业,又要抓好现代服务业。
沿着上述方向指引的路径,关乎内蒙古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三个热点问题向我们走近:内蒙古服务业结构怎么样?内蒙古服务业结构调什么?内蒙古服务业结构怎么调?
【热点问题一】内蒙古服务业结构怎么样?
服务业附加值高、资源约束小,是具有先导性、支撑性、带动性的产业。
眼下,全国各省市区都在服务业发展上明争暗赛,不遗余力,内蒙古也不例外。服务业各个行业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来自自治区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自治区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服务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2000~2011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从605.74亿元增加到4849.1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8%,高于全国同期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我区服务业总量排名居全国第15位,比2000年前移9位;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7位,比2000年前移8位;2011年
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达1953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54元。2012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500亿元,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
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我区服务业主体。批发零售业和交通仓储业占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5.8%;“十一五”期间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1%和21.4%。
虽然传统服务业仍为主导,但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2005年以来,服务于第二产业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等产业,服务于居民生活的居民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等
公共事业都有不俗的表现。2005~2010年,金融业在各产业中年均增速最高达23.4%,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上升最快,从4.4%增加到8.2%,上升了3.8个百分点;服务于居民生活的文化娱乐业和居民服务业,2005~2010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0.1%和18.4%;而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是房地产业,其贡献率达7.3%。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的集中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服务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促进了我区服务业逐步向工业基地、中心城市集中集聚发展。2010年,呼包鄂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64.6%,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近两年来,这三个城市的服务业总量一直占到全区的60%左右。
“尽管目前我区的服务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目前我区三次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39.5%下降到2012年的34.4%。”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张永军对内蒙古服务业的现状不无忧虑。
“从国内外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目前所处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业结构要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张永军道明了自己的观点。
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调整服务业结构,已成为内蒙古在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