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拓空间,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发展县域经济说到底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鄂尔多斯市旗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平均不足40家,不及沿海发达县市的1/10,这是我们的差距,更是下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产业发展中壮大。要把县域产业构筑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培育统筹谋划,围绕工业项目、农牧业产业化和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每个产业领域都要培育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真正形成打造一个产业、培育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一个支柱产业的格局。二是在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培育壮大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全市正在集中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县域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农田水利和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三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投身生态建设。我们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推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建设领域聚集,努力实现生态改善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双赢。
第四,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惠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达到55万人,城镇居民约70%的收入来自非公有制经济。要围绕富民增收,统筹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一是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带动能力。加大结构性减税、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实力度,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转移进城农牧民等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催生和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占到全社会从业人数的70%以上。二是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居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打造成为促进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民生工程建设,在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在强化服务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和国家有关部委的42个实施细则,按照“非禁即准”的要求,真正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尽快得到大的提升。二要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以及出资形式、经营范围和经营场所限制,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设立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3年内市本级担保公司担保资金规模至少达到10亿元,旗区和园区都要成立国有担保公司。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企业上市、债券发行、产权交易、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规模。三要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法制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行政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违法违规行为,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四要营造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企业家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心、爱护、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奋发有为、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