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人多钱紧资源少 “老有所养”亟待破题
 

  据自治区民政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40.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8%,而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是10%,按照每年6%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20万。我区养老格局的现状怎样?我区养老遭遇哪些发展瓶颈?我区各地为破解养老难题进行了哪些探索?新方向、新思路又有哪些?本刊将陆续予以展示。

  截至2012年底,我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40.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8%,这个数字,跟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标准10%相比,显然,已经超出一截。我区80岁以上老年人82.9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数的18.8%。按照每年6%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20万。

   这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我区每5个人里,就有1个人面临养老问题。这个数字,让人感到担忧和沉重。

   在现实生活中,公立养老机构“十年等一床”,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居高不下,养老金多轨制多年并存,延迟退休和增加养老金缴纳年限……养老,我们要面对的问题真不少。

  86岁的陈蓉英老人坚持选择在养老院养老。图为工作人员为她剪指甲。赵丹 摄

  养者院:去还是不去?

  陈蓉英今年86岁,63岁时老伴就已去世。她养大了2儿1女,现在孩子们都已成家。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包头市惠德养老院的走廊里中药泡脚,泡完脚后,服务人员开始给她剪指甲。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平静而又安详。“今天吃的什么饭?”“米饭。”“不对,是包子。”站在他身旁的老大爷提醒道。

  老人提出了多次要求,儿女们才同意将她送到养老院,都说怕人家笑话“不孝顺”。“是我自己坚持要来的,来养老院之前,我换了十多个保姆,都照顾不好我。保姆在家里要管吃管住,每个月工资2000块,一个礼拜保姆还要休息1天,我在养老院1个月的花费还不到2000块,而且照顾得好,这样划算。况且孩子们都有工作,太忙了。一个星期孩子们来看我一次,一样的。”

  这是陈蓉英老人挂在嘴边的账。

  吕女士的想法和陈蓉英不一样:“我老了不会去养老院。养老院多半都在郊区,而且生活在一起的都是老人,生活质量没有办法保证,我会选择在家里养老。”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在北京想入住养老院,一个床位要等166年,还戏谑地称这百年一遇的事,要在一个孩子刚出生时就得为他预约养老院床位。

  养老院的床位真的如此紧张吗?

  包头市青山区民政局局长曹举告诉记者,床位不够,只是理论测算而已,实际上很多养老机构的床位还有空置。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导致很多子女

  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其实,养老院的条件和服务局限,是老人们不愿意入住的更重要原因。

  包头市昆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文秀告诉记者,昆区在2000年左右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在该区8所民营养老院共有1000张床位,在2005年以前,养老院的入住率仅有50%左右,目前达到了85%,而包头市全市的入住率应该在60%左右。昆区之所以高一些,在于规划得早,大部分民营养老院都在市区内。民营养老机构往往硬件差、收费低、用工难、功能少、服务水平低,长时间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床位空置率暴露了民营养老院的天生缺陷,去还是不去,都是个问题。

  民管养者院:是“成长的烦恼”还是先天不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民营养老机构在运营中普遍步履维艰。国家的政策虽好,但是过于笼统,容易让民间投资者看得见却摸不着。目前,我国对养老机构中出现的医疗纠纷没有法律依据,一般按照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来对待,养老机构大多败诉。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资金,土地和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问题也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此外,相关法律体系、标准不健全,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如果国家面对老龄化,有老年服务产业链条,那么民营养老院办起来的成本也会降低。

  39岁的袁国栋,是包头市一家民营养老院的负责人。他租了40亩地,投入2000万元建起了有300张床位的养老院,自从2010年开始运营,没有涨过价,现在床位基本没有空置。他认为,每种单一的养老模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居家养老,老两口中一个生病了,另一个常年累月的照顾,身体也垮了。

  让袁国栋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做养老这一行的人才极度匮乏。他的养老院里,90%的人员都来自外地,本地人只占10%,2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招聘到近50个大学生,后来都辞职走了。

  作为一个最普通的民营养老机构经营者,袁国栋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出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对民营养老机构进行扶持,并对从事养老事业的经营者们进行监管。在普遍存在的人才缺失方面,国家是否能成立专门为老人服务的人才培训学校,或者在高职高专开设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记者赵丹李梅)

  【民情论坛】关注老入的今天就是关爱自己的明天

  民政部门在第九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有410多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近50个老人才能得到1个床位。

  业内人士都认可“9073(90%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老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养老格局。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大约在60岁到65岁之间,已经退休并开始居家养老,但养老危机还没有真正到来,如果独一代的父母开始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该怎么办?1对独一代夫妇得照顾至少4个老人,甚至更多,单凭小两口显然不可能完成养老任务。养老,已经是一个沉重又棘手的社会问题。

  居家养老是主流,但困难重重;机构养老是补充,正遭遇“成长的烦恼”;社区养老能提供部分服务,也有自身的局限。就像一个人还没有复习准备好,就要开始答卷考试一样,未富先老的格局,横在了人们面前。

  养老改革最近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虽然改革方向明确,但养老“并轨”、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具体问题仍在研讨阶段,有关部门称,如此重大的问题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就能决定的,即使上报给决策层,还要修改,而且还会征求各方意见,如果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变动,就要走更复杂的程序。

  养老改革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还涉及机构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分配、财政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民意,解决好问题。因为关注老人的今天,就是关爱自己的明天。(赵曰)

  【网友意见】九成网友不愿意将父母送到养老院

  最近,本刊与内蒙古新闻网开展了有关养老模式的问卷调查,在线投票结果显示,有69.23%的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在“您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一栏里,有91.67%的网友选择了不愿意,只有8.33%的网友表示愿意送父母去养老院。

  调查显示,在几种养老模式的选择中,16.67%的网友支持养老院养老,50%的网友支持居家养老,33.33%的网友支持社区养老。值得一提的是,没有网友支持以房养老。在可能送自己父母进养老院的原因中,19.05%的网友选择了自己不在父母身边,或工作太忙,没时间;9.52%的网友选择父母生活无法自理;42.86%的网友选择了希望父母在养老院认识更多人,生活得更开心;28.57%的网友选择了养老院有医疗陪护,比自己照顾更放心。

  在不愿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原因中,53.85%的网友选择了老人不希望离开自己的家;7.69%的网友选择了送父母进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23.08%的网友认为养老院封闭,担心老人精神状态差;15.38%的网友担心养老院食宿条件差。(记者赵丹)

  【意见建议】

   老年入社会化服务亟待加强

  上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子女的家庭,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老年行列,他们的养老问题已初步显现,一、二、四倒金字塔形,加重了年轻人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自治区政协2013年0446号提案提出建议。

  建议借鉴我国一些先进发达城市已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规范和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包括文化活动站、托老中心、医疗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建议自治区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适当提高独生子女家长退休费的比例,在社区养老服务上加大投资,建立居家养老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在解决我区老龄化问题的同时,还能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记者及庆玲)

  多元养老模式合力解决养老问题

  自治区政协2013年0569号提案中建议,自治区各部门应不断积累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合力;按照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原则,将养老机构建设优先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统筹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合理配套各类资源,适度提出发展指标,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为未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

  提案中还建议,自治区应出台适合全区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鼓励政策,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老年福利事业中;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资金和日常运转经费的投入;研究制定包括老人失能标准、养老护理机构建设标准、失能老人经济评估标准、养老护理中介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做好乡镇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等措施,多措并举解决我区养老机构建设以及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记者及庆玲)

  【相关链接】青山区:居家养老政府买单

  张奎先老人住在包头市青山区北嘉社区,今年74岁,已经患脑梗19年,瘫痪在床也有2年多了。从现在开始,除了每个月1000元的“三无”补助,他还能享受政府每月给他发放的300元代金券。10月末,青山区全面启动了由政府买单、企业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工作。

  目前,青山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4.38%。其中,75岁以上老人1.6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3.32%。青山区将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具有青山区户籍的7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重点优抚、孤寡等特殊老人群体进行补贴,受助老人每月能得到30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补助。

  为了给老人更好地提供服务,青山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最强烈。调查结果显示,老人在紧急救助、家政服务、老年食堂、医疗保健服务项目上需求偏高,而在娱乐场地、身体锻炼指导方面的需求比较平缓,从而量身定制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将老人的需求进行了科学排序。

  好帮手家政是政府经过筛选后入选的服务企业,只要老人们有需求,就会上门为老人提供低偿服务。老人们用政府发放的代金券同企业进行结算,该企业负责人吕建峰拿着代金券和政府进行结算。

  经过筛选,青山区包括永盛成集团、北方医院等16家企业入选,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抚慰、送餐等服务。青山区民政局局长曹举告诉记者:“青山区现在采取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代金券聘请企业,企业再拿代金券跟政府对换现金。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建立了监督及回访制度,企业用代金券和政府结算时,同时需提供由被服务老人填写的‘居家养老服务回执’,服务满意率低于70%的,服务企业不但拿不到钱,还会被取消服务资格。”(记者赵丹李梅)

[责任编辑 赵静 ]

克什克腾旗遭受暴...
内蒙古特色产品受...
包头水稻丰收了!
转起来!
纵马欢歌闻四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呼和浩特修缮塞上老街
泥塑乐无穷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