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制片人”这个职业并不陌生,但好多人认为制片人是单纯的投资者或是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其实,制片人是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筹备和投产的“老板”,他对剧本、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有很大的决定权。
呼和巴特尔是我国著名影视制片人,创作的4部作品全部获奖
呼和巴特尔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创作了3部电视连续剧《青年乌兰夫》、《我的鄂尔多斯》、《嘎达梅林》和1部电影《警察日记》的制片人,这个个头不高的蒙古族汉子,见人面带三分笑,说起话来字斟句酌,非常谦虚,做起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绝不凑合的人”。
《嘎达梅林》:打破了民族题材不被看好的魔咒,荣获飞天奖二等奖
呼和巴特尔制片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选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导演、编剧或演员”。
蒙古族是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每个人的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些英雄情结,呼和巴特尔是听着嘎达梅林的故事长大的,和这位英雄的情缘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直有把嘎达梅林搬上荧屏的梦想。
2006年,呼和巴特尔找到南京,把自己想拍嘎达梅林的想法告诉朱苏进。当时,朱苏进是中国最前沿的大腕编剧,因为赶剧本没有空档,呼和巴特尔也只好另寻他人。以后的两年里,他曾见过很多编剧,都被自己一一否掉了,他说:“聊几句就会发现这些编剧给不了我想要的感觉。”
2008年底,呼和巴特尔又去北京见朋友介绍的编剧,谈《嘎达梅林》剧本,谈了半天还是没说到他心坎上。那个编剧离开之后,呼和巴特尔有些沮丧,他突然想到,朱苏进的剧本应该赶出来了吧?于是,他又一次拨通朱苏进的电话,朱苏进说他也在北京。
两人约好在国防大学见面。可呼和巴特尔错把空军指挥学院当成了国防大学,开车走错路后,为了不让朱老师等,他雇了一辆出租车在前面带路赶到国防大学。下车见到朱苏进后,呼和巴特尔赶紧给出租车付了钱,道了谢。正是这个小插曲让朱苏进感受到了这位蒙古族青年的热诚与执著。
当记者问为什么一定要和朱苏进合作?他说:“剧本乃一剧之本,可不能对付。”
电视剧《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叙事长诗。这首蒙古族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叙事诗,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达尔罕王爷勾结军阀开垦科尔沁草原,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率领蒙汉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封建王爷和军阀的故事。
呼和巴特尔为《嘎达梅林》剧本单集出到了当时的全国最高价。后经朱苏进介绍,请来了著名导演陈家林执导。2009年9月,《嘎达梅林》在锡盟正蓝旗开机。
没想到,《嘎达梅林》剧组在声势浩大地开机一周后就遭遇合伙人撤资。呼和巴特尔就像一个蹬着云梯攀登顶峰的人,爬到半山腰,梯子被撤走了,怎么办?
按照行业规矩,影片一开机就该把编剧稿费付清。呼和巴特尔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朱苏进。他再次赶往南京讲明情况,表明了自己要拍下去的决心,请求朱苏进保守剧组合伙人撤资的秘密。如果导演、演员、剧务等知道剧组一开机就没钱,肯定会炸锅,会散伙,他也会因此身败名裂。朱苏进再次被他的真诚打动,说:“只要你好好把片子拍出来,稿费的事,以后再说。”
呼和巴特尔开始了艰难的“找”钱过程。他要在60天内堵上1000万的大窟窿,无奈之下把弟弟在国外留学期间赚的钱也拿来用上了,他甚至跑到鄂尔多斯去借贷。这时,一些企业界朋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解决了部分资金,可这些钱离顺利杀青所需资金还远远不够。那年冬天的雪特别大,汽车在路上行驶不停地打滑,呼和巴特尔就这样不停地奔波着。
拍摄阶段全部完成后,导演陈家林让会计计算剧组距杀青还需要多少资金,业内人士都知道杀青是需要一大笔钱的。呼和巴特尔就是因为没有钱才不敢宣布杀青,此刻他跑到嘎达梅林的故乡通辽,向通辽市领导说明了自己的难处。通辽市当即决定拨款150万支持《嘎达梅林》剧组。
回到拍摄地呼和巴特尔把此行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但他没有说这150万只是杯水车薪。从合伙人撤资开始,他为了保住剧组资金短缺的秘密,已经养成了和大家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公布完这个消息,他心里空空的,不说话,他在盘算资金到
位之前日子怎么过。看到呼和巴特尔愁眉不展的样子,坐在一边的陈家林从兜里掏出一张银行卡扔给他,说:“这是我的全部家当,快给大家发了杀青吧。别硬撑了,我早就看出你没钱了。”
《嘎达梅林》在央视播出后,打破了民族题材不被看好的魔咒,荣获飞天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