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实现转型发展巡礼
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乌海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的发展战略目标,把它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中国梦札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突破口札着力点。今天,脚踏实地的乌海人,已把“8337”发展思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一个个具体的经济札民生项目上。
前言:
今年春天,为深入落实十八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立足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乌海市在全面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思路时,在细化、实化、具体化上狠下功夫,切实用“8337”发展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乌海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乌海市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围绕“一城目标、两个基地、三化提外、四个园区”发展定位,通过“一化带三化”,提外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加大城市扩容提质力度,积极探索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路径,坚持走新型城市化路子,推动乌海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沙地绿洲、水上新城”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乌海市经济社会转型外级步入新一轮上外期之际,乌海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让“8337”发展思路落地生根,已由规划形成政策,变为一个个项目落到实处,化为经济增长动力。今年前三季度,乌海市GDP同比增长10.5%,增速全区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3.4%,居全区第三位。
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乌海在深入落实中将其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强音感召下,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前所未有。
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千里山园区。石历增 摄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乌海一直把转型发展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谋划着转型升级之路,探索着科学发展之策。
结合当前发展,乌海市逐一对照“8337”发展思路,逐一细化实化发展目标,主动在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的产业新格局中找准位置,借助建设国家级煤焦和氯碱化工基地的优势,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得益于近年来的保护性开采,全市煤炭资源储量依然十分丰富。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如今,乌海的原煤产量达到3460万吨,洗煤达到5200万吨,建成和在建焦炭产能达到1800万吨,形成煤焦油深加工能力60万吨;PVC形成产能12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煤焦和氯碱化工产业的生产管理、技术装备、节能环保设施和安全生产水平全国领先。
乌海市着力成为自治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乌海在传统煤转电的基础上,建成了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同时,加快了水力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余热发电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目前,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5万千瓦。
乌海市致力成为自治区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点。陕汽重卡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以及围绕它建设的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使乌海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乌海市还着力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做贡献。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步伐走在了全区前列,葡萄、无公害蔬菜等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为全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又为农区居民创造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乌海湖”的形成,让乌海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重要依托,休闲旅游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中国硬笔书法名城”和“中国赏石城”成为乌海城市的靓丽名片,“煤都”印象已被“书法城”印象取代。
今年以来,乌海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乌海像抓工业一样抓好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异军突起,使生活性服务更加繁荣。同洲物流园、如意俊安一期、乌海焦炭产品交易中心、众利惠农物流园等投入运营。乌海进一步完善铁路路网,努力提升生产性物流运载能力。积极推进乌海国际物流中心和乌海国际陆港建设,重点发展以PVC和煤焦化工产品交易为主的货运物流,推动乌海由煤炭生产中心,向重点以煤炭深加工、交易和研发中心转变。
乌海市统筹规划,突出特色,采取差异化举措加快发展壮大市域经济,助力自治区“五个基地”建设。明确三区发展定位,统筹做好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上下游配套,推动错位、转型发展,三区经济一体化为市域经济。同时,统筹发展以乌海市为中心的自治区西部“小三角”区域经济。
海勃湾区作为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非资源产业及高新技术等污染较小的环保节能产业。乌达区作为资源转型任务重的城区,重点发展氯碱化工、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融合,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海南区以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加快培育和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将低碳产业园作为全市未来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发展市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为促进全市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乌海市把2013年确定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引导、扶持和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同国有、集体企业互相参股、合作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的联合,引导其走规模经营之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软环境。成立了非公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小微企业法律维权中心,简化登记注册手续,帮助上规模企业成立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商标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为非公企业做好融资服务。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达2.4万户,总户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61%左右,占税收收入总额的50.5%,实现利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60%左右。
乌海市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落脚点,加快推进步伐。今年前8个月,全市254项重点工程开复工177个,完成投资165.9亿元;67项市级重点工程开复工57个,完成投资81.9亿元;21项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开复工20个,完成投资56.3亿元。目前,全市已整理了190多项拟在今年后几个月或明年开工的储备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近期将具备开工条件,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