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转型升级:长久惠民幸福多
今年,乌海市努力围绕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做贡献,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工作。着重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品质。民生支出比重连年高达公共财政预算的7成以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低保等民生指标均居自治区前列。目前,全市集中供热、供气、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均居自治区领先水平。
近年来,乌海市在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同时,民生工作也在进行转型,改变了以往简单送钱、送物、送温暖的救急和救济型惠民,而从体制上和机制上长久解决民生问题,变间接惠民为直接惠民,通过促进就业变惠民为富民。
2008年至2012年,乌海市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累计达到193亿元,年均增长29%,占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以上。今年前8个月,全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37.94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1.4%。
乌海市近年来实施了自治区最大的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惠及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自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164.7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1万套,基本建成6.6万套,让5.3万户棚户区居民和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
全市将3万多名“五七工”和符合条件的城乡一体化征迁居民、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体系,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并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9%和75%,位居自治区前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70元,低保金、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等民生指标均居自治区前列。
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数万名学子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上学全免费。超额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规划建设项目竣工率居全区第一位,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保持在自治区前列。新落成的乌海市妇儿医疗预防保健中心硬件设施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并建成了目前自治区卫生系统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信息化系统,通过了美国JCI国际认证,成为全国第18家通过认证的医疗卫生机构。三区城际快速通道建成并延伸至周边地区,乌海机场航线增至10条,开通“呼乌快线”惠民工程。
此外,乌海市抓住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的契机,突出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已建成创业孵化基地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印发了《关于推进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着眼于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引进、审批、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承担的责任,多部门合力推动投资项目拉动就业。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创业,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政策指导等后续帮扶服务,营造优良创业环境。
今年乌海市还启动了“市民扶贫脱困工程”。从今年起连续3年,通过全市领导干部扶贫包联,保障贫困人口享有教育、就业等10项公共服务。
乌海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了人民、行政、司法三方调解的对接,社会矛盾化解逐步实现了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的转变。从以人力为主的防控逐步向以科技信息化为支撑的全方位防控转变。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街面技防网、重点单位技防网、社区(村)技防网、校园技防网、工业园区技防网、道路卡口技防网等“六张防控网”,守护着市民的平安。全面推动“数字乌海”建设,启动了智能交通平台等项目建设,成为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被确定为全国政法信息化建设试点市。今年正在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乌海来说,落实“8337”发展思路才刚刚起步,推动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新起点带来新机遇,新压力激发新动力,喜看今日乌海,55万各族儿女深入落实”8337”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前所未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乌海市全力以赴抓转型,同心协力促发展,“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的发展蓝图将指日可待。(记者 于海东 通讯员 王瑾瑜 于宗宝 强建国)
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的乌海市保障房安居工程——依林佳苑小区。记者 于海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