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上建起的新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一隅。
日前,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CCTVB7农业节目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奈曼旗靠沙吃沙、治沙用沙、开发沙地设施农业,打造沙地果树村、发展沙地经济林,摘得“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荣誉称号。
“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2%,牧业退化,农业落后,工业欠发达,属国家级贫困旗。”这是人们对奈曼旗曾经的印象。近年来,沙海里的奈曼人迎难而上,牢固树立效益型生态、科技创新、合作共赢三个理念,以顽强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沙边播绿、沙上兴业、沙里淘金的生态发展之路,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出了“点沙成金”的壮美诗篇。
沙地生态尽显“绿肥黄瘦”
通过种树种草,治理沙地,绿化沙地,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经济发展的“生存线”。近年来,奈曼旗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相继提出“两种三治”、“生态立旗”的基本策略,带领全旗人民汗洒黄沙,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造林历程。先后规划实施了“5820”工程、“双百万亩”沙地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商品用材林基地等林业建设工程。十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12.5万亩,完成封山沙育林172.2万亩,飞播造林70.6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35.6万亩,初步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被国家列为“生态建设重点县”。如今的奈曼,黄沙渐退,绿色登场。该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0.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成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整体良性逆转的典范。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该旗探索创造了网格状防护林体系建设、生物圈沙地综合治理、家庭生态牧场治理、林草复合经营、沙地综合治理5种治沙模式,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席宝力皋、“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宝秀兰等一批治沙英雄。其中的“三深造林法”和“生物圈治沙模式”,已成为全国主推的造林治沙方法和模式。
沙地农业彰显“瓜绿桃红”
大力发展沙地种植、养殖业,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筑牢经济发展的“富民线”。在生态环境大幅好转的同时,奈曼旗开始向沙地要效益,大力发展沙地无籽西瓜、沙地果蔬、鲜桃、食用菌等沙地特色种植。目前,全旗沙地特色种植作物面积达95万亩,仅沙地西瓜一项就达10万亩,年产西瓜7亿斤,农民增收近2亿元,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曼沙”商标。因地制宜发展果树基地6.5万亩,其中千亩果树专业村达18个。如今,该旗的设施鲜桃已走俏全国,沙
地西瓜畅销港澳市场,沙地水果更是远销海外。充分利用沙地的光热条件,积极发展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破解气候和土壤对发展农业的桎梏,拓宽了农牧民增收途径。设施农业面积在6年时间里由0.7万亩发展到目前的5万亩。平均亩效益也由原来种植玉米、杂粮的五、六百元提高到一万多元。辽阔的沙地是特色养殖的理想场所,该旗已在沙地上规划建设养殖小区124个,家畜存栏达到283.7万头,家禽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梅花鹿、狐狸、山鸡、散养鸡等专业养殖日渐兴起,为农牧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该旗立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重点发展了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羊绒皮草加工等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把企业与农户紧密地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导,以专业合作社为中介,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目前,已培育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