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发黄的海报、一个个锈迹斑驳的箱子、一台台光影流转的机器,讲述着一段段已经被遗忘的历史。这里并不是博物馆,而是徐广源的“电影王国”。
走进他的家,让人恍如置身电影世界,时间也仿佛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电影迷收藏30多部放映机
走进徐广源的家,偌大的客厅正中,支着一架16毫米的放映机。“给你们放一部农作物覆膜的专题片吧。”他将一卷胶片装入放映机内,放映机嘎吱嘎吱地转动起来,白色墙上出现了一群农民正在教人如何为耕地铺地膜,画面略显昏暗。“白天光线的缘故,晚上的话会清晰很多。”徐广源解释说。
“保存电影胶片也是一门学问,空气太干容易折断,太湿容易破坏影像。”徐广源提起他的“电影博物馆”,话就多了起来。
在徐广源的地下室内,为了摆放收藏的大小不一的电影放映机,他专门定做了多个长方形柜子。锈迹斑驳的箱子内,放置着他收藏的包括35毫米、16毫米到8.75毫米不等的多种类型电影放映机30多部。电影胶片在他家随处可见,就连厨房的抽屉内也有。
他收藏的电影以历史题材和爱国主义故事片为主,200多部国产电影,还有前苏联、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的电影百余部。他将一张张发黄的电影宣传海报用相框裱起来,整齐地摆放在阳台上。
每天下班后,徐广源还要“工作”一小时,就是将电影放映机小心翼翼地拭擦一遍,再将装有胶片的盒子和箱子上的尘土轻轻掸落。
少年梦想成终身“追求”
53岁的徐广源出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那时,家乡很贫困,看一场电影,就是童年最奢侈、最开心的事情。”徐广源每天把早点钱省下来,一分一分地积攒,只为了能购买一张1角到1.5角钱不等的电影票。
“童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电影放映员,可以不用花钱看电影。”徐广源笑着说,童年的梦想在他参军入伍后实现了。因为他擅长绘画,便在队伍中担任起电影放映员的“重任”。
“那时每天放电影的时间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在部队期间,他放映过数百场次电影。1983年转业后,他成为一名交警。业余时间除了画画、摄影,他一直坚守着对电影的爱好。1993年,徐广源开始了收藏电影胶片和电影放映机的“艰辛”历程。
“你说个价呗?我衡量一下有没有能力购买。”
“见面再谈吧,你看看东西再说。”徐广源在电话中与对方“讨价还价”,最终无奈地挂断电话。
知道徐广源喜欢收藏电影胶片和电影放映机,他身边的朋友也处处帮他留意。前几天,徐广源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包头有人卖老电影胶片和放映机,他根据朋友发来的手机号码拨打过去。“对方坚持不肯告诉我价格,让我过去面谈。以前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让我心里很没底。”为了收集这些老“电影”,徐广源20年间走遍全区各个旗县,还到过北京、河北、山西等省市。
自制交通安全“宣传片”
“每月我就盼着发工资,发了工资,我就能利用休息时间到处搜寻老片子。因为钱都花在了‘电影’上,有时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好在妻子对我很包容,也很支持。”在妻子的理解和包容下,20年来,徐广源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徐广源说,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看上去外观非常好的片子,有的也残缺断头,他只能熬夜一点一点粘连。
为了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徐广源将辖区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自己配上解说词,到学校和乡村放映宣传。刚开始,村民兴致颇高,但一会看的人就少了。为了调动群众接受交通安全宣传的兴趣,他想到了“捆绑销售”,即每到一个地方宣传,他总是带上电影放映机放电影。“放映电影时,插播交通事故幻灯片,受到了村民普遍欢迎。”徐广源颇为自己的这一做法感到自豪。
徐广源说:“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退休后,能开一个小影院,专门放映老电影,让年轻人看看当年先辈们的奋斗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记者齐晓英 通讯员狄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