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活力内蒙古网上宣传活动 > 文化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祭火”迎新春
内蒙古新闻网  14-01-26 23:25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23日晚,300多名身着民族服饰的蒙古族牧民和上百名汉族朋友齐聚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太仆寺旗宝昌镇兴达小区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火”仪式。

  “蒙古族的‘祭火’与中国很多地方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在同一天,它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祭火协会会长额尔登巴特尔说。

  仪式现场,一个腰缠三箍,且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架在火盆上,里面放着干柴,等待祭司点燃。人们围在火架子四周,兴奋地用蒙古语交流着什么。

  20时许,身着蓝色蒙古袍、头戴羊毛毡帽的祭祀主持人用浑厚洪亮的嗓音诵读蒙古语祭词。据当地人翻译,祭词大意为:燧石为母,镰铁为父,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伴随着祭词,祭司手持火种,点燃火盆中的干柴,熊熊火焰照亮夜空,人们手持马奶酒瓶和奶桶,面带笑容,一边舞蹈,一边将美酒、鲜奶洒向火焰。

  就在同一天,包括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在内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聚集的地方,也在举行这一民族传统的祭火仪式。

  额尔登巴特尔说,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也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赐予人们幸福、安康、人丁兴旺。

  近年来,不少蒙古族牧民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在自家草场放牧或舍饲圈养,一些牧民还选择进城创业,住进城镇的高楼大厦,“祭火”活动很难再按照传统形式在自家屋内“点明火”举行仪式。

  “为了保留这个文化习俗,4年前,我们住在宝昌镇的牧民自发成立了祭火协会,政府也给了一些资金和场地支持,鼓励我们在一些住宅小区广场、市政文化广场举办祭火仪式,每年都有数千人参加各地的祭火仪式。”额尔登巴特尔说。

  牧民阿拉腾其其格抱着2岁的孩子观看祭火仪式。“我5年前搬到宝昌县做蒙古族服饰生意,本以为没有机会‘祭火’了,没想到这里4年前开始公共祭祀,没有丢掉我们的文化。”她说。

  活动现场,不少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年轻人拿着智能手机,记录仪式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我要把这个场面发到微信朋友圈,让北京的同学看看蒙古族‘祭火’文化的魅力。”家住宝昌县、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哈斯图雅说。(记者 于嘉 阿斯钢)

[责任编辑 刘晓霞 ]

保障节日供应
内蒙古团委送爱心
年味儿甜滋滋
文化下乡 祝福到家
秀才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冒严寒 守边关
牧民举行祭火活动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