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关注民生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看见北梁——8家中央媒体记者集聚包头东河区
 

  8家中央媒体记者集娶包头东河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这片让共和国总理牵挂的土地

  近300年历史的北梁,城市功能基本退化,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没有暖气、下水道、燃气、消防设施……70%以上的居民无固定收入,登记在册失业人员占全市的22%,低保人员占全市的18%。这些群体如何能够实现搬得出、住得下?

  2013年11月30日,备受瞩目的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百日攻坚”欣喜收官。仅3个月,完成1.15万户的全年征拆任务,未发生一起群访事件或治安案件。棚改工作何以突飞猛进?当地政府如何找到了症结所在,实现了“和谐征拆”?

  “百日攻坚”中,包头市、东河区2167名党员干部在征拆工作中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深刻内涵?

  带着这些问题,由8家中央媒体的10多位记者组成的中央采访团来到包头市东河区,从1月21日开始,走访市区两级包片领导、抽调干部、拆迁组长、居民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风尘仆仆地穿行于棚户区、居民安置区,感受棚户区里正在发生的变化、搬到安置区里居民的喜悦、征拆干部的苦与乐。在这几天时间里,记者们用独特的观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用细腻的笔触将棚户区里的小故事和包头市、东河区两级干部在征拆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事例呈现出来。

  大量的低收入群体、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北梁棚户区改造成了难啃的“硬骨头”。人民日报记者吴勇认为,北梁棚改由过去“政府引导”转为“政府主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贯穿北梁棚改全过程是关键,对征拆范围、方案、标准等信息全部公开,对每户的面积、补偿情况张榜公布,将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贯彻始终,棚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采访中,吴勇关注的重点是征拆干部背后的感人故事:干部用私家车帮群众看房、搬家、替群众跑手续,积极为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众张罗工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些干部在棚改一线的“份外之事”让吴勇感动:“123个党支部建在了北梁,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转变作风提供了平台,党组织、党员和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每个支部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个党员是一面旗帜,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推动棚户区改造的强大合力。包头市从市级机关抽调567名、从东河区抽调1600名骨干‘全脱产’进驻北梁,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不再是蜻蜓点水,解决了象征性地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回去又是老样子的问题。”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调研部主任贾立君告诉记者:“我心里都做好了随时报道突发情况的准备。”但经过2013年10多次的采访,几次在棚户区的蹲点采访中,他看到的是棚户区里住户们的笑脸,听到的是他们的新期盼和对搬迁安置工作的称赞。

  北梁之所以能够实现“和谐征拆”,在贾立君看来,关键是内蒙古认真落实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改善棚户区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还得用改革的办法,要让改革的红利最终落在老百姓头上”的指示精神,将以往的“政府引导”拆迁改为“政府主导”拆迁,体现了“让利于民”的主旨。同时,地方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光在拆迁补偿方案制定过程中“让老百姓说了算”,在拆迁程序上先安置再拆迁、“不让人等房”,还在棚户区今后的规划利用上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即便在异地安置小区建设上,也尽可能地拉开楼房间距、保证居室采光,预留了大片绿化地和娱乐活动场地等,保证群众满意。

  2167名党员干部,实打实走群众路线,有着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劲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工作韧劲,赢得北梁群众的普遍支持。贾立君说:“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干群勇斗蜗居图’。”一次次的采访,包头市创造性探索建立起新时期干群“血肉联系”,让贾立君备受振奋:“目前,地方党委政府探索出的北梁棚改模式,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坚持‘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央关心、自治区高度重视的包头市‘头号民心工程’,一定能够造福全体北梁人民,也一定会开辟出我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又一全新途径。”

  对居住面积低于25平米的特殊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和就业创业“双保障”,对“一房多代”、“一房多户”的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和产权调换的“双保障”。采访中,经济日报记者陈力格外关注这些惠民政策。几次往返于棚户区和安置新区后,他感慨地说:“北梁棚改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典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典型。近年来,国家注重均衡发展,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专注经济适用房等公共产品,北梁这盘棋才能有解、走活。”

  更多的“自选动作”,也在记者中悄然进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宝音和金建军两人分成两路采访。宝音的老家就在包头市达茂旗,在棚户区里的采访让这个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感触良多:“在大伙儿一起采访时,我尽可能地想多走访几户,每家每户的故事不同,但他们对新生活的期待是一样的,他们搬进新居里的喜悦是一样的。在棚户区里的生活特别不容易,在惠民新城,我看到的是亮堂堂的房子和一张张笑脸,咱们包头市能以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方法为困难群体服务,干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想办法出主意,这是包头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北梁备受关注,此次中央媒体集中采访,只是其中的一次。从“百日攻坚”开始,共有近600人次记者在北梁采访,新华社记者张丽娜、中央电视台记者高东光、农民日报记者张五四关注着北梁一点一滴的变化。张丽娜说:“我走访了不少北梁的居民,有的老人特别阳光,虽然过得不富裕,但是对新居充满期待。有的家庭特别困难,户主疾病缠身,孩子没有工作,那个破旧的小房子是几代人的唯一财富,他们对新房子给予了超常的愿望。老北梁遮风挡雨的小家,都有不同的酸甜苦辣,我深深地感受到,公平公正圆满地完成棚改工作,是当地老百姓的福事,任重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忧居’变‘宜居’的美好梦想一定会圆满实现。”(记者 郎俊琴)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保障节日供应
内蒙古团委送爱心
年味儿甜滋滋
文化下乡 祝福到家
秀才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冒严寒 守边关
牧民举行祭火活动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