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长电,牧民生活充满现代气息。
农电拉到了牧民家里。记者托日贝克摄
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偶尔遭遇停电,会觉得处处不便难以适应。可是在草原深处,还有一些牧民过着“油灯粪火”的无电生活。2013年我盟12393户牧民告别了无电历史。
锡林郭勒盟幅员辽阔,20.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江苏省。据资料显示,目前,锡林郭勒盟全盟供电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101.21万人。全盟城镇及农牧区居民总户数38.82万户,其中农牧户14.7万户。况且牧区人口居住极其分散,很多通电嘎查仅有六七户,最远的嘎查村距电源点达40公里以上,通电施工环境复杂,交通不便。
去年以来,我盟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8337”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及无电地区通电工程,已基本建成110-35千伏为骨干的农牧区电网,且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通过网电和新能源风光互补方式,全力实施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我盟把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用电难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牧区电网改造项目的有力时机,通过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电改造项目,在偏远地区实施风光互补通电项目等多种措施,照亮了牧民新生活。
朝克乌拉苏木位于锡市东部80公里处,位置偏远、地广人稀,为解决部分牧户用电问题,去年,锡市供电局投资2800余万元,在该苏木新建设35千伏变电站,为阿日高勒、图古日格、乌优特等4个嘎查拉通长电50余公里,为45户牧户安装了风光互补设备,基本解决了全苏木从事畜牧业牧户的用电问题。
据了解,风光互补设备不是以往的简单风力发电机组合,而是由一台五叶800W风力发电机、4块100W光电版、2块150A时的胶体蓄电池、一台大功率的1000W逆变电源及吸程为10M的水泵组成,经一定时间的调整磨合而成。系统的优点是微风启动、满功率发电。发电设备采用了许多人性化设计,如风机超速旋转自动限速、蓄电池充电达极限时可自动停充、遇沙尘暴或乱风气流天气时可启动手动刹车装置,提高了安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因系统性能稳定、供电充足,操作省事,经济实惠,原来不能用的较大功率家用电器,比如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现在都能用了。
为加强农网工程设备材料供应及物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进度,由分管领导牵头,锡林郭勒电业局农电处相关领导和人员对中标厂家分片督办,从各旗县局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催货小组,切实抓好设备材料的催货工作,对中标量较大设备材料供货厂家,他们安排专人留守监造和催货,以保证农网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及时供应。施工过程中,各建设单位严格物资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工程废旧物资回收管理,一方面严格物资出入库手续,做到物资出入库“账、卡、物”相符。
梦想在不断地变为现实,蜿蜒银线的延伸,风光互补的竖起,电力职工用辛勤的汗水将光明送到千家万户,牧民们欣喜地感受着用电环境改变带来的生活大变样。
从阿巴嘎旗政府所在地别力古台镇来到伊和苏木乌力吉毕力格图嘎查,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乌和乃已经接入了电网,过上“电力十足”的生活。走进乌和乃的家,他指着崭新的冰箱,兴奋地告诉我们:“这是新买的,以后再也不怕肉菜变坏了!”乌和乃的妻子在一旁插嘴道:“有了‘长明电’,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咱也可以从头看到尾了!”乌和乃家和许多牧民一样,把安全稳定的网电称作“长明电”。
乌和乃还跟我们算起了经济账:电力机井每天的用电量约为7度电,核算人民币不到5元钱,一年下来不过1800多元,而柴油机驱动机井每天用柴油保守算都超过4公升,核算人民币超过了30元,一年下来将近1.1万元,这里外算一算,电力驱动机井比柴油机驱动机井一年就省下了9000多元。他兴奋地说“通了网电,光是电机井这块儿就能省下一头牛啊!” (实习记者 程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