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年,被破格聘任为科级技术主管;工作5年,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2次破格的机缘,给三十而立的盛晓雅所倾注的矿山事业标注下响亮的青春符号。
白云鄂博,一个享誉中外的名字,很早就在寒窗苦读的盛晓雅心中打下烙印。丁道衡,最早发现白云鄂博矿的中国科学家,一直是“采矿生”盛晓雅心中的偶像。手持地图,盛晓雅的志愿向往着包头以北那片莽莽群山。
2007年,盛晓雅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完成学业,凭着一张推荐表走向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他人生的坐标。“坐标”插入地下,信念如大山般永恒。他要在这片铁与稀土的故乡,写下自己的青春。
一次同学会,不少“采矿生”因不愿在矿山落脚选择了事业的转向,在跳槽、转行的热烈讨论中,盛晓雅无言,他知道自己不会选择“背叛”。
但坚守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矿山人,从此,早已被同学们抛弃的书本,一摞摞地摆上盛晓雅的案头。
白云鄂博地处阴山北麓,南下的寒流总是第一个侵袭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但白云铁矿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这样的一种说法:先有白云铁矿,后有包钢;有了包钢,才成就了包头。盛晓雅很乐于接受第三代矿山人的身份。
领导看出盛晓雅是块“材料”,将他安排在全国“三八”红旗手、采矿专家程素萍门下。盛晓雅“入门”不久,同门师兄樊学豹就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两面“旗帜”,为盛晓雅打开希望之门。
名师高徒,给盛晓雅指点迷津;身处矿山,给盛晓雅很多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大矿山有这样一句行话:外行人看产量,内行人看采场公路。采场公路一旦受阻,“愚公”在世也难搬山。盛晓雅就是一位“修路人”。
盛晓雅负责白云铁矿东矿采场公路运输系统的优化,废除了一段临时公路,并修筑完成了2条公路,为采场扩容开辟了空间。然而,就为了地图上小小的方寸之地,盛晓雅磨坏了几双鞋。
2010年,盛晓雅被任命为白云铁矿生产安环部副部长,负责千万吨级白云铁矿的日常生产各项工作。对于这位“我们矿里的年轻人”,大家都有几分期许。
白云铁矿东矿是一个深达数百米的巨大矿坑,经多年开采,深度逐渐向下,而周边少有扩展,怎样顺利将坑底的矿石、岩石拉运上来成为一大难题。几年前,一条3.6公里长的运输皮带纵贯矿坑,与汽车从坑底向坑顶拉运相比,可节省大笔运输费用。
皮带是盛晓雅心中的“宝贝”,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运输成本。依山而建的长长皮带、60个摄像头、100多个电机、1个配电室、4个配电柜,盛晓雅每天都要看一看。仅2013年,这条极少发生故障的皮带运输系统,就为白云铁矿节省运输费用2000多万元。
几年与矿山为伴的经历,让盛晓雅越来越了解大山的秉性。他的几篇采矿论文受到关注,其中一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3年,盛晓雅走上全国钢铁行业“最美青工”、内蒙古“最美青工”的颁奖台,可在他眼中,正是那片沸腾的群山才成就了自己青春的高度。(记者 吕学先 耿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