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青青丰收在望,设施农业果蔬竞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工业项目建设正酣……夏日的巴彦淖尔大地生机勃发,美景如画,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以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投资和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现代农牧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正在加速形成,引领着地区经济“轻盈”转型。
传统农业全面“提档升级”
每天早上,一辆辆标有“巴美蔬菜”字样的厢式货车穿梭在临河城的大街小巷,将当天采摘的黄瓜、西红柿、豆角等新鲜蔬菜第一时间运送到遍布城区的50多家蔬菜直销店。
在蔬菜来源地之一的八一乡联丰村,村党总支书记聂昌慧指着一栋栋厚墙体温室笑着说:“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既让市民吃上新鲜的地产蔬菜,也让菜农从中受益。如今,村温室大棚已由前几年的40多栋迅速增加到400多栋,每栋温室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
如今,该市以争当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为目标,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强服务,主攻规模化养殖业和设施农业,频频打出发展现代农业的“组合拳”,推动传统农牧业“提档升级”。
2013年,该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突破千万亩,粮食总产超60亿斤。设施农业面积增加到15.9万亩,建成了浩彤、中泰、民隆、康尔徕、八里桥等一大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建成富川、草原宏宝、巴美、力农、青青草原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005个,牧业年度羊饲养量达到1897万只,出栏1005万只,出栏量位居全区第一。
今年,该市继续整合社会资金、开发项目和技术力量,引导有实力的农牧企业和农牧民种养殖大户,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动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目前,投资3亿元的羊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运行,已落实设施农业建设面积3.1万亩,开工建设规模养殖场307个,建成粮油、乳肉、绒纺、葵花、番茄等产业化基地775万亩,284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巴美肉羊、河套番茄和河套向日葵3个特色产品还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
工业“短板”不断加长补齐
走进位于乌拉特后旗青山工业园区的内蒙古盾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主打产品多晶硅产销两旺,新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项目工地上一派繁忙。
该公司副总经理傅升锋介绍,盾安光伏上游硅料生产线和下游光伏电站已投产运营。在建的24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项目将逐步介入薄膜太阳能、单晶、切片、电池、组件等中下游产业。DDT技改工程是该项目的首要环节,预计10月份开始调试生产,项目建成后将使多晶硅年产能由现在的5000吨增至1万吨。
该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项目建设补齐工业“短板”,为倾力打造的新型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清洁能源生产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个基地”输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今年,该市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70项,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1至4月,开复工103项,开工率60.6%,完成投资6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6.6亿元,增长10.2%,投资额和增速均居全区第5位。
城乡建设植入水、绿、文化“基因”
夜幕降临,登上临河区新建的金川大桥极目远眺,只见桥两侧黄河湿地生态公园塞上明珠广场、黄河广场上造型各异的彩灯、激光灯璨如星辰,将奔涌的二黄河映衬得流光溢彩。河面上几艘游船踏波而行,游人们悠闲地端坐船头品茶论道,侧耳聆听广场上传来的悠扬音乐声……
唯美的黄河湿地景观与城市建筑、园林风光融为一体,俨然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江南水乡风景画。
该市按照“拓展中心城区、打造特色县城、构筑中心集镇、建设美丽新村”的思路,在城乡建设中巧妙地植入水、绿、文化“基因”,3年完成城建投资623.9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1%,“一城三区一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17平方公里的临河西区已经建成,朔方区形成了工业、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亲水临水、生态休闲的双河新区开始起步,陕坝镇与临河主城区组团式发展。6个县城建成一批园林水系、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蒙元文化和河套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
该市还以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年完成村镇建设投资91亿元,建设了乌中旗甘其毛都、乌前旗白彦花、五原县塔尔湖镇等一批中心集镇,打造了临河九庄、杭锦后旗南园、五原县红赛等101个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完成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4万户,镇容村貌大为改观。
该市今年重点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将投入26.1亿元,集中建设219个重点嘎查村。目前,危房改造、通村道路等项目开始实施。(记者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