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有哪些父母愿去“戒网瘾学校”受教育?
内蒙古新闻网  14-06-17 09:26 打印本页 来源: 新京报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折射,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反躬自省、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稀里糊涂找个机构,企图一劳永逸地让孩子脱胎换骨。

  据报道,近日,在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里,数小时“加训”之后,一位19岁女孩死亡,一位14岁女孩受轻伤。这所自称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在有些家长心中是让孩子改头换面的好学校。目前,搏强学校涉事的五名老师已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因管理混乱,该校也被撤销了办学资质。

  父母将这两名少女送入培训学校,本是为了戒“网瘾”,可面对着一死一伤的悲惨结局,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老师和学校毫无疑问将为此付出法律代价,我们也很同情陷于哀伤情境的父母,但不得不追问的是,这类“网瘾学校”早就恶名远扬,为什么还有众多父母铤而走险,将亲生孩子送入“虎口”?

  悲剧之后,当地教育部门回应,此前从未接到过家长对该校的不满举报。也就是说,很多家长认同该校所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体罚等堪称变态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暴力治疗”、以摧残青少年身心的方式来“矫正”所谓不良习惯,是这类学校的通用手段。过去几年,媒体多次报道类似学校令人震惊的“治疗网瘾”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军事化训练、野外夏令营、洗脑训练甚至电击……

  要说家长们事先对此完全不知情,恐怕不太可能。郑州这所学校自我宣扬的特色,就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把孩子送入学校的前两个月,还禁止父母与之见面、打电话。遗憾的是,诸多悖离人情常理的教育手段,竟未能引起父母的警惕。

  我们可以理解一些父母面对孩子不良习惯时的痛苦,但教育专家们早就提醒,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孩子的沉迷网络、早恋、暴力倾向等,很可能是父母关爱匮乏、教育方式不当等所致。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反躬自省、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稀里糊涂找个机构,企图一劳永逸地让孩子脱胎换骨。

  家长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在几天前,媒体还报道另一个悲剧。河北保定一位妈妈把9岁女儿送到北京“女德国学班”学国学,但4个月后却发现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媒体跟进调查发现,这种以教育国学之名招生的“黑私塾”还比比皆是,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很多孩子深受其害。

  这些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无论是送去“治疗网瘾”还是学“国学”,初衷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对教育方式却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最终让孩子苦不堪言、甚至丢了性命。教训是惨痛的。天下的父母成长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一,不可能个个成为教育专家,但当决定给孩子施以某种教育时,起码可换位思考:自己愿意去那些“国学班”“网瘾学校”接受教育吗?

  □敬一山(媒体人)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请对车窗抛物说不!
和谐一家亲
寻找清凉
人在花丛游 心在花...
感受草原民俗 体验...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警民那达慕 文工团来助兴
二连浩特市出现“火烧云”景观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