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和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财政增收放缓等严峻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完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逆势中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记者就此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安静赜,请他为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把脉。
经济整体“爬坡过坎”
安静赜教授指出,内蒙古经历10年超高速增长以后,当前突出的特点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放缓构成基本趋势。内蒙古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一阶段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增长放缓既有需求波动的短期因素,又有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约束日益强化;低要素成本转向高要素成本,经济增长的成本约束日益强化;企业将面临趋于饱和的市场和不断上升的成本的双重压力。”
总体上,内蒙古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一阶段经济一度高速增长带来诸多结构性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如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
把握“稳”字加快“三化”
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式,安静赜教授认为首先宏观政策要坚持“稳”字诀,就是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市场继续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按照合理区间理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突破下限、超出底线,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因此,安教授指出,要立足“稳增长”。以扩大有效需求为重点,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合理增长。突出抓好投资。围绕突破瓶颈制约抓投资,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抓投资,围绕加强民生建设抓投资。着力扩大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消费空间,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积极拓展外需。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重点抓好境外资源开发、农牧业合作等项目。
还要着力调结构。我区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要把经济的下行压力变成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围绕建设“五个基地”的产业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立足特色优化升级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建设“五大基地”,紧扣内蒙古特色,同时也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安静赜教授认为,今后,我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比如能源工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区的第一支柱产业。重点要在“清洁”上做文章,努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抓好煤炭清洁生产,大力发展高水平火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冶金建材工业需重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优质高效新产品。
还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煤基新兴产业和非煤新兴产业“两手抓”。做好煤基新兴产业要在延伸资源型产业链上下功夫。现代煤化工要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优化布局,注重环保,延伸链条。有色金属加工要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培育非煤新兴产业要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要主攻特色领域,重点发展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特种运载车辆、汽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计算、稀土材料、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要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和绿色无污染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绿色有机农牧业。以抓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和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2013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降低2.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9.6个百分点。应该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如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草原旅游、文化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