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包头八旬老人整理17首抗日歌曲留给子孙后代
内蒙古新闻网  14-07-17 11:54 打印本页 来源: 包头新闻网  
 

  家住包头市青山区的李士铭老人已85岁高龄,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从2011年开始回忆并整理当年的抗战歌曲。几天前,老人拿着厚厚的一摞手稿来到报社,他希望将整理好的17首抗日歌曲继续传下去。老人觉得,这些歌曲里有一股强烈的精神力量,希望能留给子孙后代。

  一段传唱的战争记忆

  李士铭祖籍山东聊城。抗日战争爆发时,他还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尽管当时他并不能真正了解一场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战争沦陷后聊城的状况,却在李士铭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老人仍旧不敢触碰这灰色的记忆,每每想起,都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多地会让我们联想到庄严的国旗和肃穆的仪式,但李士铭只要一唱起这首歌,内心就会充满愤怒。“当时的聊城成立了国共联合抗日公署,由范筑光司令和共产党的革命党人组成的抗日队伍驻扎在这里。下设政治部,由共产党人领导,做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我当时在抗日小学读书。在部队驻地有一片空旷的场地,政治部的人会深入街道做抗日宣传工作,给老百姓读报讲抗战形势,讲日本人的暴行,还教我们小孩子唱抗日歌曲,这首歌就是那时学会的。”尽管当时还年幼的李士铭不懂政治,却将抗日宣传的一些片段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我记得大人们说,日本人把木桶钉满钉子,让中国人钻进去,然后滚木桶,鲜血就会从木桶内流出。这个想象中的画面直到现在我仍然深深记得。也是从那时起,每每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我总是很愤怒,以至于流泪。”李士铭说。

  1938年,李士铭所在的城市沦陷,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人”、“抗战”这些名词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有了概念。“当时范司令的女儿、女婿是一支抗日青年挺进队的负责人,我们亲眼目睹范小姐在得知丈夫阵亡死讯后的情形:她泪流满面却大声地和我们一起唱着那首《松花江上》。那是第一次,我身边熟悉的人因战争而死亡,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歌曲中包含的坚强、坚韧的力量。”交谈中,老人再次用苍老的声音哼唱起这首歌,几度哽咽。

  希望这种坚韧能传承下去

  家乡沦陷期间,李士铭跟随家人到乡下的亲戚家躲避,所幸没有和日本人正面冲突。但在这期间,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饱受战争的屈辱。

  “家乡被日本人占领后,进出城门的地方都有日本人持枪把守,我们出入城门时,都要向城门的日本兵深鞠一躬才能通过。那些学过的抗日歌曲,我们也不敢在大街上哼唱。只有独自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可以小声唱。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不仅要向侵略者鞠躬,甚至连唱歌的自由都没有,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正因如此,李士铭两位年长的哥哥很早便参加了抗日队伍。李士铭也在饱受屈辱的战争中,亲身感受到家人的坚韧。

  战事紧张期间,李士铭跟随母亲离开了家,暂住到乡下。两位哥哥还在城里抗日。“当时他们就在城里,离我们不是很远。但因为战争,哥哥们整整10年都没有回家。妈妈却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流露出想念哥哥的神情。有一次传来大哥被捕入狱的消息,我当时很难过,母亲却没有慌张和哭泣。直到战争结束,哥哥回到家,母亲和他们抱头痛哭,哭了许久。这时我才明白,为了支持哥哥们抗日,母亲将这份思念整整压抑了10年。此时我才明白,战争对于我的母亲意味着什么。我才懂得这场战争中,母亲和哥哥所表现出的坚韧,究竟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正是这种坚韧,让李士铭在时隔多年后,努力地回忆起这些抗日歌曲。翻看老人送来的手稿,《工农兵学商救亡曲》、《泣别了白山黑水》等大部分歌曲都有词曲,也有《国共联合抗战曲》、《我有敌人凶似狼》等歌曲只有部分歌词,老人在下面注明“其余歌词已经忘记”等字样。记者得知,因为当年哼唱这些抗日歌曲时老人并不识字,所以他回忆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将当时的歌曲大部分回想起来,并一一记录。 (记者霍晓霞实习生徐丽丽)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苏尼特左旗为185名老人集体祝寿
密林深处有“人家”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