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市公厕频遭黑手 一年维修费用可建20座公厕
内蒙古新闻网  14-07-24 09:0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玉泉区一公厕内的门被拆卸 实习记者 赵新宇 实习生 高媛媛 摄影

  昨日,记者走访呼市四区调查了解到,自从2010年呼市公厕免费开放以后,公厕内部设施频遭黑手,破坏程度是2010年之前的2—3倍。三成多公厕由于始建时间太早,地下配套设施也已出现老化现象。

  呼市环卫局副局长郝连军说,呼市一座公厕仅内部设施维修费用平均每年大约需要10000元,而到今年年初,呼市共有建成公厕583座,投入使用率占92%以上。“这笔维修费用相当可观,可用来新建20余座公共厕所。”郝连军说。

  公厕设施频遭黑手

  萧淑芬已经在回民区新华西街与巴彦淖尔北路交会处旁的公厕里看管了10年。10年里,她经常向回民区环卫局汇报这座公厕被破坏的情况:门栓坏了、水龙头被人拔掉了、地下的瓷砖被打碎了……

  萧淑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2年,有一次回民区环卫局为该座公厕男厕的每一个蹲便格安装了新的门栓,可没过一个星期,7个崭新的门栓全部“不翼而飞”。

  萧淑芬指着洗手池上的水龙头说:“这是上个星期刚换的,之前的水龙头都被拔走了。”她又指着公厕东墙旁的暖气片说,暖气片也是刚换的。10年来,萧淑芬说她已经记不清向环卫局打过多少报告,更无法统计环卫局在这座公厕维修了多少次。

  同样在回民区光明游园北侧的公厕内,女厕因为下水被堵以及水箱遭破坏,便坑内常常溢水,水箱内的水也弄的满地都是,负责看管该厕所的杜姓环卫工感叹说:“这个厕所建起才一年,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记者又前往新城区和赛罕区内的多家公厕了解情况,大部分的公共厕所内环境都存在脏乱的情况,位于学府康都附近的一座公厕内的地板上有约10厘米长的裂痕。

  由于大多数的公厕内只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且蹲便格为封闭状,不好看管,在封闭的格子内时常会出现张贴小广告、用打火机烧木板等不文明行为。

  玉泉区县府街大桥东侧的公共厕所内,格子门上尽是黑斑,一个格子门已经被拆卸放在旁边,门框右上方用木板钉着。工作人员说,这都是有人故意破坏的,而她又不方便到男厕来回检查,经常两边无暇兼顾。

  配套设施出现老化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都市华庭旁边的公共厕所,这座公共厕所紧邻广场,附近的人员流动量很大。厕所的大门紧闭,在进入厕所的大门上贴着标有“没水”字样的纸板。

  记者向这座公共厕所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厕所关门是因为附近的一口供应厕所水源的自来水井的管道破裂,致使厕所的冲水系统的水压不稳,不能正常的冲所。”公厕的工作人员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但是事情还没有得到解决。

  据了解,现在呼市公厕配套设施中出现老化现象的占公厕总数的1/3,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对于地上的一些配套设施,环卫局每年都在进行维修,而对于地下的管道、化粪池等设施则无法及时维修。

  赛罕区环卫局副局长弓建民说,目前集中在老城区、居民区的一些地下配套设施老化现象很严重,再加上如今呼市路面逐步新修以及管网改造,很多原来的化粪池、下水管道都已经不太实用,赛罕区环卫局目前准备更换,但由于涉及多部门配合,需要时间。谈到维修经费,弓建民说,区里每年的财政拨款都来自于市环卫局,而公厕又属于城市窗口,需要及时维修更换,有时候会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

  据郝连军介绍,今年,呼市将完成新建改建19座公厕,城中村也将新建50座旱式公厕,同时将对所有人为破坏的以及老化的公厕内部设施进行维修、维护。

  记者了解到,新城区环卫局从6月初开始对辖区沿街的20余座公厕进行了刮腻子、粉刷、更换纱窗、配置防蝇帘等工作,同时,对内部设施老化引起的损坏、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也积极进行了维修更换。

  市民要爱护公共设施

  弓建民说,免费如厕以后,市民对公共厕所不太爱护,用法也不太得当,使得很多公厕造成破坏,而环卫部门也没有任何执法权,目前主要的措施还是经过劝说、宣传来告知市民爱护公共设施。

  郝连军表示,目前人为破坏主要集中在小孩、以及晚上醉酒的人。在公厕内,不仅有人为破坏设施,殴打谩骂管理人员的事情也有发生,他希望市民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赵新宇)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包头举行稍麦王大赛
蒙古族佳丽争奇斗艳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