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一路向东,满眼是层峦叠翠的绿色,近的草,远的树,还有那望不尽的青山。“十几年前,这里沙化还很严重,黄沙漫道。现在好了,全旗1583万亩土地上有1286万亩草牧场,草原面积占81%。”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业局副局长马德林感慨地说。
沙地变草场,黄色变绿色,生态大逆转。这还不算最精彩的!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朋友们放下牛马鞭,靠圈养牛羊、种树种草日进斗金,生活堪比“塞外仙”。
牧民双喜:
年纯收入五六万元
6月下旬,记者来到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诺尔嘎查52岁的牧民双喜家。双喜一边招呼我们一边笑眯眯地说:“我的这片草场,有500亩,自从2001年开始,每年3月1日到6月1日禁牧,草场长势很好。”
“叽叽……喳喳……”顺着欢快的鸟叫声,我们抬头仰望,只见小屋前林海茫茫,足有二三十米高的杨树一棵紧挨着一棵,树梢上鸟儿成群。
“这片杨树是我13年前栽的,共有50亩。其中,门前这片约13亩,有1890棵。”他边说边走出小屋,只见整片杨树呈“几”字型将小屋围在一片天然“氧吧”中。此时,微风习习,空气异常清新,近200只绵羊悠闲地漫步在东边的杨树林中。屋后,一排由政府奖励建设的棚圈正等待着羊儿们归队。
“我还有60亩饲料基地,每年靠养羊纯收入有五六万元。”双喜笑容可掬地说,“这些年日子好过了,出门是满眼的绿色,入室是现代的享受。”
紫花苜蓿:
既能绿化又可“摇钱”
巴林右旗有农牧民12.8万人,人均草场面积90亩,人均养羊21只,平均每四五亩草场养1只羊。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讲,每15亩草场养1只羊合理,这里显然草场负担较重,但从人均养羊持有量来看,这里又比其它盟市稍少。国家要生态的“被子”,老百姓要生活的票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巴林右旗旗委、旗政府深思熟虑后,锁定具有本土特色的“巴林右旗模式”,即一手抓生态恢复,一手抓畜牧业发展。
而实施政府补贴人工种草(主要以紫花苜蓿为主)政策让这“两手抓”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查干乌苏嘎查阿拉坦敖其尔的牧场,紫花苜蓿长势正旺。“前年,旗政府免费提供草籽和劳力为我家种了228亩紫花苜蓿,每亩还给50元补贴。去年我平了两回茬,光这堆儿‘摇钱草’卖了5万多元呢!”老阿高兴地说。
紫花苜蓿的生长期最长可达18年,这预示着以后十几年老阿只管收钱就成。紫花苜蓿不仅让老阿腰包鼓了,还给他家3000多亩草场地添绿添彩。老阿亲切地抚摸着紫花苜蓿说:“现在生态可好了。1998年我承包这片草场时,这里到处是沙包、沙窝,越野车一开进来就陷沙窝里了。这些年,我和老伴、孩子们硬是把这一片沙地固住了。”
老阿说得没错,这里已是林立、草长、鸟飞的绿色世界。在政策的激励下,老阿这样的绿化天使们和那些林业的建设者、守护者们阻止了巴林右旗的沙化进程,改写了这里的生态历史。
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3年,巴林右旗共实施人工种草面积达13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禁牧等政策:
生态和畜牧业和谐发展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人工种草外,我们还实施生态重点恢复区禁牧、草畜平衡区季节性禁牧、草原奖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耕地等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马德林说。
目前,幸福之路苏木、查干沐伦苏木、索博日嘎苏木、大板镇、巴彦琥硕镇5个常年禁牧苏木镇已成为巴林右旗生态恢复最好区域,其中赛罕乌拉林草场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围封禁牧之前,赛罕乌拉地区游牧牧民多,草场退化严重。现在草绿了,树多了,禁牧让这片草场恢复了勃勃生机。”马德林高兴地说。
禁牧之后,牧民调整了养殖结构,逐步淘汰对草场形成威胁的山羊,改养育种绵羊。山、绵羊养殖数量分别由2007年的120万只、45万只锐减、增加到2013年的48万只、125万只。牛的品种也由过去单纯以蒙古牛为主转变为养殖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奶牛,提高了育牛品种,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为了激励农牧民禁牧,带动其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巴林右旗旗委、政府整合农牧、水利、林业资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搞棚圈建设,并发放牧民生产资料、草原管护员补贴及肉牛养殖补贴。从2008年开始,旗政府对每引进1头基础母牛家庭给予800元激励,从2013年补贴提高到1000元。另外,旗政府还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加工肉牛8万头、肉羊100万只的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一期工程预计9月份竣工投产。
“如今这里的农牧民富了,沙退了,地绿了,生态和畜牧业实现了和谐发展!”巴林右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孟祥珠高兴地说。
巴林右旗已从漫天黄沙的阴霾中走出,建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记者 李永桃 卢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