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人秀节目掀起旅游热
《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火爆,带动了更多的旅游热点,也给旅游的方式和意义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节目带动旅游
从《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到《花样爷爷》《花儿与少年》,明星户外旅游真人秀节目不仅带来了高收视率,让观众看到卸下光环的明星们的真实性格,同时也带动了节目拍摄地景点的火爆。效应最为明显的是《爸爸去哪儿》,如灵水举人村、中卫沙坡头、云南普者黑、雪乡等,都随着第一季的播出而名声大震,成为旅游热点。而第二季的热播同样使重庆武隆天坑、浙江新叶村、湖南靖州地笋苗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成为很多人的旅游出行目的地。由此可见,成功的节目就是一个绝佳的形象宣传片,不刻意却深入人心。
节目选择拍摄地点绝不盲目,每个地方都经过精心地挑选和大量的实地考察。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不同地貌不同景观不同风俗,差异性是为选择的标准。节目与景点相互成就,合适的拍摄地选择同样为节目增色。
出外游玩,最具吸引力的无非“特异”二字,景观奇特,风俗迥异。如果不具有当地特色,不能给游客以身在他乡的感觉,不能满足好奇心,不能给予新鲜感,其魅力自然就会减弱。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的看点,除了亲子感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看孩子卖萌,作为背景环境的景点同样是重要的观看对象。拍摄地能够在节目播出后吸引大量游客,节目的高收视率有着强大的助推力,而其本身所能够展示的特异性决定了其号召力大小。举例来说,新叶古村那种江南水乡古色古香的感觉让人神往,节目为了突出古雅这个特点,特意让嘉宾们穿上古装上课,给每位嘉宾住的房子取一个文雅内涵的名字,营造出身在古代的穿越感。村子中弥散着亘古不变的静谧,通过节目的包装,特色更加鲜明,但凡看过的观众都能明确地说出一二来,这比一般同质化看不出差异的宣传片强多了。所以,据节目组导演说,全国非常多的地方向他们表达过意愿,希望节目能去当地拍摄,以期通过节目提高知名度,进而带来可观的效益。
有的拍摄地趁着节目的东风,推出了适应节目的专门定制的旅游产品。如都江堰在与节目合作拍摄之后,精心设计了包含《爸爸去哪儿》所有内容的一日游、二日游产品,让游客体验明星家庭的经历,打造完全依托节目的产品。
深度体验生活
讲述“在路上”故事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流传至今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景点走马观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在异地增广见闻,是多数人旅游的目的。但浅尝辄止往往获益不大。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就像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一样,重复而趋同,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如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风土人情,深入体验当地平静的日常生活,从方言、饮食、民谣、特产到地方戏曲,无疑会拓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旅游真人秀节目带来的另外一个启示。当节目编导们挖空心思设计游戏环节和体验项目,用每一集之间的差异来取悦观众,我们看到得是更多的文化民俗。
真人秀节目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民风民俗的机会,这不是电影电视剧的布景,不是写好了剧本台词的故事,而是将真人放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入真正的普通家庭,体验当地的居住方式,与普通百姓接触。就算方言不一定能听懂,交流困难,但这本身就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在靖州地笋苗寨,我们看到了苗寨的别样风情,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在雨中展开,爬竹竿、打木棍、骑高脚马,围观的苗族乡亲淳朴的笑容随着镜头不断出现。穿民族服饰,看民族风情表演,品尝苗家油茶和龙头宴,无不充满着苗寨的风味。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我们看到了电脑屏保上的美景,蓝天、白云、青草,自由而广阔,这不是电脑技术的合成图片,而是真实的风景,可感可触,长调悠扬,马儿羊儿欢快,一切都透露着一种原生态的大气。蒙古族的礼仪、美食、文化在点滴间被展示,不仅使节目透露出新颖的气息,同时也使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好更深入人心。
游客深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单纯的景区旅游方式,真正见识和体验异乡人的生活。融入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
有的节目中明星住过的房子本身成为了观光的景点。在游客大增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村落最为本色和原生的状态,正常生活节奏不被过分打扰,还要让游客尽兴,得到最本真而深入的体验,成为一个难题。慕名而来的游客模仿节目中出现的项目,关注节目中出现的场景,这还远远不够,怎样开发新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值得思考!(记者 张荣 通讯员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