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理论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自治区理论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8月22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了理论界纪念邓小平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围绕邓小平与改革开放、邓小平与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的民族思想和科技思想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本报现对专家学者的发言予以摘登,以便于社会各界共同学习交流。

  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

内蒙古师范大学 贺瑞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邓小平同志将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我们把邓小平视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并成功地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通过改革消除了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种种阻力;通过改革激活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热情,凝聚了人心,汇聚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社会力量;通过改革使人们拔掉了贫穷的老根,过上了较为富裕的日子;通过改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正是在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党和国家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有些人认为的“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观点是片面的。不改革确实存在坐以待毙的结局,但只要改革的方向正确,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观点,是富有远见卓识的。

  20世纪70至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第三次改革浪潮。与中国的改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同样的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中国的改革,既没有照抄民主社会主义,又没有照抄欧洲共产主义,也没有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而是从中国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找准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确立了温饱、小康和现代化三阶段奋斗目标,不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还是城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推行,我们的一系列改革都充分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号角,这是沿着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继续前进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坚信,只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就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邓小平与知识分子第二次解放

内蒙古大学 周呈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这就决定了科学的载体——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他们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恩格斯在晚年把知识分子称为“脑力无产阶级”。

  我们党一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1939年,中共中央就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解放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是革命动力之一。中国革命的胜利,广大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一样,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为知识分子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背离了实事求是,陷入了“左”倾。尽管1960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对知识分子行了“脱帽加冕礼”,即知识分子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成了人民的知识分子,但也无济于事。“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还对教育作出了两个错误估计。通过反思,特别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邓小平同志认识到,要把国家建设好,首先靠科学技术、靠人才。他明确指出:“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对知识分子“应该爱护和赞扬。”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职务。他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科技是“关键”,由此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这就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主要体现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后来他把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再次强调“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也是靠得住的”。这样,知识分子就由解放后初期“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中的团结对象,“文化大革命”中的“臭老九”,变为主要依靠对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知识分子再次有了使自己才能贡献祖国的广阔舞台。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他在肯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作用以后,郑重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个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中国知识分子获得了第二次解放。邓小平同志认为,有了人才以后必须关心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首先是政治上关心,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够条件的吸收入党。其次是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不然对国家是最大的浪费”。他还多次表示,“愿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邓小平同志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光辉典范,受到知识分子的无限爱戴。

  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

   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 宋立志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方针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者。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他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不仅是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深情纪念,而且对于指导内蒙古当前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也为我们学习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指引了方向。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是民族工作的中心内容,要把发展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标准;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非均衡式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四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强调国家帮助和发达地区支援、协作;五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这五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邓小平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同时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抓住机遇,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从“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到“五大战略”再到“8337”发展思路,几届领导班子矢志不移、接力棒式地不断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使内蒙古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推进国内国际两种开放,加强祖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四是内蒙古的持续较快发展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部署中实现的。五是内蒙古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上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干部的培养方面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正是因为坚持与践行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内蒙古的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由全国后列迈进中列,部分人均指标进入前列,成为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的典型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邓小平同志热爱内蒙古人民,对内蒙古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在新形势下,内蒙古的发展要继续坚持邓小平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风车”飞转
内蒙古举行第二届村道赛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