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药交会被业内人士称为“蒙交会”,已发展成为内蒙古会展经济主打品牌,连续举办16年来,一直保持着内蒙古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会展头衔。呼和浩特市药交会除每年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以外,还在其他主要城市举办,每次都吸引上千家企业参会,巡回性的会展安排使得药交会广为人知,成长为业内知名品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药交会实现逆势而上。
一枝独秀逆市上扬
“2014年什么都难做,但呼和浩特市药交会的另一番景象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观念。”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8月18日,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在内蒙古展览馆落下帷幕,有“三九集团”、“草珊瑚药业”等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余名国内药企代表参展,同时,也有国外的“德国拜耳”等跨国企业到会。本届药交会为我区宾馆、物流、餐饮、旅游等12个相关产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1.3亿元,提供临时就业机会1.1万个。据统计,本届药交会成交额达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71%。此外,在展会期间,全部展位房间提前订空,多家企业宣传资料提前发光,体现了专业观众量的明显上升,与成交额的上升态势完全吻合。
本届药交会引起业界极大关注的一个亮点是,药交会弱市不弱,一枝独秀,逆市上扬。这一经济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我的观察里,2014年各行业都很难做,而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却不受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采访中,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说道。
行业地位助推药交会
那么,药交会缘何可以一枝独秀?采访中,内蒙古会展协会秘书长高晓路解释了其中的缘由。据他介绍,呼和浩特市药交会逆市而上有两大原因:首先,要看是什么产业,药交会横跨两个产业,既属于新型服务业又属于文化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2012》),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新型服务业,都有很强的逆经济周期性,同时还具有波动小、抗跌和抗风险性强的特点,这也正是各地把文化产业和新型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的原因之一;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药交会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的作用最突出的体现不是经济高涨的时候,而是在滑坡的时候。“如果你处于行业金字塔顶端,行业整体下沉也不会把你淹没,或许还是好事,而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就位于全国整个行业金字塔的顶端。2014年会展业也并不是家家都好过,各地的药展也普遍收缩,许多中小型药展消亡,结果其客户纷纷转参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反而促进了呼和浩特市药交会的增长。”高晓路说道。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一个全国品牌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这对于呼和浩特市药交会来说也不例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支持药交会的发展,同时城管、工商、药监、公安等部门也大力予以配合,使客商感受到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品牌的满意度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服务细节。在本届展会中,许多服务细节就得到了提升,组委会对服务态度作了具体要求,客商普遍反响较好。高晓路说:“药交会现象是一个难得的产业范例,通过扶植做大做强一批类似药交会这样的全国品牌,呼和浩特市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发展模式。”
十年奠定稳固基础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呼和浩特市药交会的行业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一切布局的形成要追溯到10年前。
2003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效仿呼和浩特市举办药交会,各地几乎都有了本地的药交会。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药商的市场份额却急剧下降,许多药商转行退出了药业。在人们看来,随着药商的衰弱,呼和浩特市药交会走向消亡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为了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从2004年开始,高晓路推出“不看利润看份额;要保呼市占全国”的品牌战略,开始艰苦卓绝的进行全国布局。从东北、华中到华南的广袤市场上,布局了各种层次的巡回展,虽然其中1/3的展会是亏损的,然而通过十年的积淀,为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奠定了稳固基础。如今,呼和浩特市药交会已蝉联全国最大的保健品会、第二大药品会16年。
十年前,由于市场还是空白,只做一个展览,对于当时做什么展会都赚钱的会展界来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决策。高晓路说:“当时是从品牌的生命力角度考虑做出的取舍,尽管当时都能赚钱,但是车房展是有促销性质的展销会,品牌性弱,也就是说谁办都一样,且区域性明显,在呼和浩特市这样的城市起家基因矮小,不可能做成全国大的统一品牌。至于绿色食品和乳业展,看似市场广袤实际客户就那么几个,有寡头特点,且自有网点已经形成,不需要会展。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药交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呼和浩特市药交会有自己丰富的理论体系,这在会展经营团队中是绝无仅有的。(文·摄影/记者 张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