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行规,同行业人共同遵守的章程,能够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民约,民众为维护社会公德、乡风民俗而制定的行为规范,点滴间润物无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校训,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办学传统,传递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贵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内蒙古日报》今天起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规”“民约”“校训”系列专栏,通过讲述一个个行规、民约、校训背后的故事,挖掘其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桃李湖畔的期寄
犹如未名湖之于北京大学,桃李湖作为内蒙古大学的象征性景点,是很多内大人精神寄托所在。桃李湖畔,镌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校训石静默而立。“求真务实”的校训,是这所学校办学理念与治校精神的重要反映,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诚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内蒙古大学的校训强调对学术的研究、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求真务实,是知与行哲学理念的通俗表达,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贵在实践的高度概括。它成为内大的校训,是由学校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提出,并经学校师生讨论确定的。”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肖平介绍说。
创建于1957年的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亲任首任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李继侗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以北京大学为主,一批批高水平教师从全国各地来到内蒙古大学,组成了建校初期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学风校风。
在内蒙古大学逸夫楼前的草坪上,一尊李博的雕像立于松柏之间,庄严而肃穆。李博,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的中科院院士。1959年,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李博放弃了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妻子蒋佩华一同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后来,内蒙古大学的生态学研究成为我国干旱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学科引擎。
2013年12月27日,内蒙古大学送走了90岁高龄的世界蒙古语言学一代宗师清格尔泰。清格尔泰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先驱。1949年他编写的《蒙文文法》是我国最早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蒙古语语法的著作,曾被译成英文在香港和纽约两度出版。在清格尔泰的带领下,1988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跻身国家重点学科。
回首内蒙古大学,建设初期就非常注重良好学风的建设与培养,要求老师讲课要讲深、讲透、讲足分量,不能偷工减料。
1959年,时任校党委书记的郭以青以“诤言”为笔名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教不严,师之惰》,告诫广大教师热情教学,严格要求,勉励学生要追求真理。
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的蒙古学学院教授金海正是内蒙古大学培养出的优秀学子。1978年3月,金海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因为对历史学有着浓厚兴趣,金海补学历史专业课程,最终走进历史学领域。就在他正向学术高峰冲刺的时候,病魔向他袭来。10余年,金海与癌症顽强斗争,期间从未离开讲台,从未放弃学术研究。他抱病攻读了博士学位,培养了20多位研究生,完成了3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发表了40多篇论文。2011年7月,56岁的金海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讲台。内蒙古大学80多名学子聚集在桃李湖边,手捧点燃的蜡烛悼念这位让他们深深敬仰的学长。
时光荏苒,内蒙古大学已经走过了57个春秋。始终秉承求真务实精神,内蒙古大学日益成为祖国北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从这里走出的9万余名学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其中,旭日干院士、刘耀院士、张杰院士、赵进才院士等一批杰出人才代表了内蒙古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
桃李湖边的内蒙古大学校史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史陈列馆的戈莉指着一张老照片说:“桃李湖几乎与内大同时诞生,它是由内大最初的3届学生和教职员工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当时人们劳动之余休息的场景。”她告诉记者,每年9月,各学院都会组织新生到这里参观。“今年我要给学生们重点讲一下内大校训背后的故事,讲一下桃李湖的故事。”她说。(记者 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