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文化服务最后1公里
主持人:文化厅是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和均等化的?
王建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繁荣风景线的骨干和支撑。目前,我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盟市“三馆”、旗县“两馆”以及1000多个乡镇文化站、5000多个嘎查村文化室,还有纪念馆、影剧院、美术馆等,基本覆盖了全区各地。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现状,我们大力发展乌兰牧骑、流动博物馆、图书车等流动服务,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着力打通最后1公里的文化服务。
目前,我区文化领域仍然存在设施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正在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强城镇枝干,补基层短板,完善各类场馆。以落实好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在2017年之前,推动盟市旗县乡镇和村嘎查全面建成“三馆”、“两馆”、“一站”和“一室”,织牢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建设标准,按照不低于国家的标准,设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实现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加强队伍建设,把各级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配全、配强,建立好法人治理结构,调动好人员积极性,真正把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成为红色阵地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殿堂。
主持人:毅松院长,您能谈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吗?
毅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文化阵地”之一。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颁布了《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服务,意义非常重大。第一,不断满足了城乡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应该享有的文化权益。第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一种价值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第三,通过文化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我区文化发展成果,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第四,推动了民间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在这里,我想提个建议,那就是加大扶持民间文化团体、文化大院、文化户等,让老百姓树立自己办文化的自觉自信,通过这种方式,让文化根植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之中。
(电话连线)主持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赤峰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徐永升:赤峰市目前已经形成了文博公益、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公益等7个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博物馆发展到16座,现有馆藏文物总计达到14万件;公共图书馆14座,馆藏图书总计138万册;全市2040个嘎查村实现了草原书屋的全覆盖;现有体育场馆16处,城镇大中型文化广场33处,社区游乐园46处。现在“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已然成为赤峰城乡的一大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