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河套灌区350万亩盐碱地成高产田 增加粮食20亿斤
内蒙古新闻网  14-09-16 16:21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巴彦淖尔  
 

  初秋,置身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绿油油的玉米、黄澄澄的葵花、红彤彤的番茄……各种农田交织在一起,犹如镶嵌在黄河北岸的锦绣花边。“盐碱地能变高产田,真是没想到啊!”五原县新公中永联村村民王二军说。

  “盐碱土地实现改良,主要得益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五原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张进给出了答案。巴彦淖尔市自实施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以来,改造中低产田350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以上。

  压盐克碱,可种粮耕地由30%升至90%

  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优质小麦和优势玉米主产区。然而,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大水漫浇漫灌,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河套灌区内土壤盐碱化严重。河套灌区现有的787万亩农田中,中低产田竟然占了65%。五原县新公中镇联胜村老支书董志勇介绍,过去好年景每亩也就打三四百斤小麦。

  为提升这一地区的粮食和其他作物高产、稳产能力,国家于2008年立项开始实施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投资45亿元,在10年内完成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邢国良介绍,由于排水不畅,引起河套灌区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通过蒸发自土壤表层散失,盐分则留在土壤中。“只有加快实施排水改造工程,才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加快排盐治碱,改良中低产田。”

  在五原县新公中镇永丰光明村项目区,记者看到一个由八九个人组成的施工队正在进行渠道衬砌。施工人员宋祖国告诉记者,渠道开挖整形后,先在最底部铺一层防渗水、防盐渍用的塑料布,“过去,渠道渗漏量占到引水量的一半,是引起地下水位升高的重要原因,搞好渠道防渗就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截至目前,灌区已开挖渠道26691公里,衬砌渠道3143.5公里,有效改变了灌排不畅的旧况,土壤含盐量由之前的0.3%—0.7%降低到0.2%以下。邢国良说,改造前,项目区只有30%的耕地可以种植粮食,其他只能种耐盐碱的葵花,亩产量不足300斤,改造后90%的耕地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大破大立,项目区新增35万亩耕地

  “我种的40来亩地,以前东一片西一块的,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后,地调到了一起,成了大块地,种起来方便多了!”正在地里忙碌的五原县和胜乡宏伟村村民王二高兴地说。

  五原县现有耕地230万亩,由于地处河套地区最低洼之处,立地条件差,渠低地高、易灌难排。“若再像过去那样修修补补,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结合河套地区农田实际,提出大破大立的土地治理新思路,把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耕地全部‘打破’,推倒重来,放在一个盘子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再统一分配,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水不畅造成的‘水臌症’等问题。”五原县政府副县长樊俊梅说。

  通过实行大破大立,项目区土地由分散小块向集中连片转变,为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企业经营创造了条件。新公中镇创业村的王三福算了一笔账:全组288口人,原有耕地不到1500亩,整治后达到1800亩,人均可多分1亩地,人均年增收800到1000元。原来地块零碎,一家二三十亩耕地分成十几片,整治后集中成3片,方便了种地、浇水,耕作成本也下降了,同时规模化经营,亩效益提高300到500元。

  邢国良介绍,通过对渠、沟、路裁弯取直,清理田间积土,整个项目区增加了10%左右的耕地面积,即累计新增约35万亩耕地。

  “到2017年项目全部完成后,河套灌区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接近改造前38亿斤的生产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塞外粮仓’。”内蒙古财政厅副巡视员、自治区农发办主任丛建华说。(人民日报记者吴勇)

[责任编辑 魏莉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