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化为核心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大市
呼伦贝尔市政府副市长 李阔

呼伦贝尔市以“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为核心,围绕现代农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成效初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发展迅速。2014年上半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52户,销售收入为169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农牧户15万户。依托呼伦贝尔绿色无污染这一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绿色农畜产品品牌认证数量达到全区第一,农业部验收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91.07万亩。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领导,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确定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大市。从今年起,市政府将连续3年拿出五个5000万元,用于支持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农区畜牧业发展、呼伦贝尔四个商标品牌和四个产业集群建设,以及节水灌溉工程和草原生态建设。
二是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以“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组成产业联合体,以新型组织化推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协会为纽带、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组成呼伦贝尔牛肉、羊肉、黑木耳、马铃薯产业联合体。协会吸纳30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入会、免费使用呼伦贝尔四个商标品牌、免费进入“呼伦贝尔特产旗舰·中国”营销产品,现已组建百万肉牛产业联合体和千万肉羊联合体。
三是以品牌推动四个产业集群发展。市农牧业产业化协会成功注册了“呼伦贝尔牛肉”、“呼伦贝尔羊肉”、“呼伦贝尔黑木耳”、“呼伦贝尔马铃薯”。这四个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凝聚了大草原、大森林、高纬度冷资源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四个产业共用的商标,是富民商标。
下一步,我们产业化的发展要打好以下6张牌:一是打好绿色牌,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大市;二是打好草原牌,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是打好森林牌,大力发展黑木耳及蓝莓等替代产业;四是打好调整牌,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五是打好生态牌,推进草原森林沙化治理;六是打好商标品牌,推进呼伦贝尔四个产业集群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市80%农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80%的产品认证为绿色食品。
打造“高、精、强”的都市现代农牧业
包头市政府副市长任福

在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上,包头市坚持绿色、健康、安全、环保的发展理念,全力构筑“三带、六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五个基地”、建设“一个屏障”。通过项目带动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该市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打造“高、精、强”的都市现代农牧业,努力构筑“吃安全食、饮健康水、吸新鲜气、住砖瓦房、行便捷路、上优质学、看温馨病”的农村牧区新格局,长期坚持,持之以恒,逐步实现该市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该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定位: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打造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基地;自治区优质肉羊基地、奶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下一步该市重点实现“六个一流”的目标,为建设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贡献。
一是构筑一流的科研团队。坚持“大科技、大项目、大产业”理念,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发挥好中科院、中国农大、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高端引领和科技创新载体作用,全面构筑一流的现代农牧业人才和科研团队。
二是打造一流的食品园区。全面加快4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土右旗、九原区2个规划超前、功能齐全、西部一流的绿色农畜产品食品园区。
三是培育引进一流的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产业链条长、真正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龙头企业。
四是创建一流的知名品牌。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做实、做大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是建立一流的追溯体系。坚持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保鲜、物流、监测、追溯“一体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新格局,让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的食品。
六是健全一流的服务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园区建设、专业组织的资金支撑。进一步落实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深入推进该市“三包五服务”活动,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打造园区培育龙头创建品牌搞好服务
赤峰市政府副市长 郭玉峰

立足本地农牧业产业基础,该市以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搞好大服务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51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5%。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该市重点采取了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建园区,做强产业发展龙头。我们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中粮集团、江苏雨润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先后入驻园区,与塞飞亚、蒙都羊业等市内龙头企业共同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了该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今年,全市在建投资千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88个,全市重点调度的13个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企业219家,1—7月份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30%以上。
第二,扩基地,做大产业发展规模。立足农牧业现状,该市对农牧业发展给予重点倾斜,每年安排1亿多元,支持“粮、菜、肉、草、乳”主导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财政资金、项目资金、补贴资金使用办法,通过整合捆绑、担保放大、先建后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集中用于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较高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第三,育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政府打、企业创、农民建”的方式,坚持走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绿豆、荞麦、小米等7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有363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5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43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农牧业领域国家驰名商标、自治区著名商标、赤峰市知名商标分别达到5个、33个和71个。
第四,抓服务,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强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全市种子种苗、农机耕作、农资供应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到3000多家,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增加农牧民的收益。目前,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6135家,合作社成员达到19.7万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达到70万户,占总户数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