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立足建设美丽乡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整治环境卫生、推动移风易俗、提高农牧民素质为抓手,全力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农村牧区环境面貌得到了改善,农牧民素质得到了提升,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党政牵头主导各级多方支持
鄂尔多斯市在活动开展中,充分体现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和意愿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考评激励,保证了乡风文明大行动顺利开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专门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市、旗两级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副书记主抓,宣传部、文明办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旗区与苏木乡镇党政“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强化目标考核,落实乡镇的主体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推动财政投入、政策项目和各项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2014年市财政设立了“乡风文明大行动”以奖代投专项资金,各旗区共列支35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活动开展,捆绑涉农项目资金19.3亿元用于加强村镇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共建美丽乡村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打造优美宜居环境。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户内户外、嘎查村、苏木乡镇镇区、城乡结合部、公路铁路沿线5个重点区域,大力开展以“两建三清四化五改”(建垃圾处理设施、建卫生保洁队伍,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处理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清理垃圾、杂物3万多吨,拆除违章建筑2000多处,清理乱贴乱画小广告3万多平米,新建改建卫生厕所300多座,设置嘎查村垃圾收集点700个、垃圾中转站40个、垃圾箱6200个,建设垃圾填埋场12个,有效改变了农村牧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状况。
推动移风易俗共育文明乡风
大力宣扬“六个提倡六个反对”,培育文明新风。针对当前农村牧区存在的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农牧民的陈规陋习,采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集中整治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依托全市837个市民讲堂、742个道德讲堂和全市523名讲师组成的宣讲队伍,不间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举办讲座、宣讲2000余场次,受众30多万人;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文艺作品23部,组织巡演23场,拍摄微电影8部,免费播放170场次,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开通手机客户端8个,微信公众平台16个,利用网上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借助墙体画、广告牌、宣传栏等平台,发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4300多处,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6000个;建立600多个善行义举榜并定期发布,宣扬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开展打击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专项行动127次,净化乡风民风。
坚持以文化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市49个苏木乡镇、739个嘎查村全部建立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文化室,建成草原书屋76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和服务点45个,形成了“农村2公里文化圈”和“牧区10公里文化圈”。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以各地农村戏台、舞台、广场为阵地,运用三句半、山曲儿、二人台、漫瀚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唱道德、赞好人、传文明,让农牧民乐起来、美起来,充实起来。
深化文明创建共筑美好家园
深化群众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由嘎查村两委组织实施,每年评选一次;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每个旗区每年至少打造1个示范苏木乡镇、2个示范嘎查村,淘汰撤消名不符实的文明村镇。全市创成2个全国文明村、4个全国文明镇,15个自治区文明村、8个自治区文明镇,128个市级文明村、20个市级文明镇;深化文明旗县城创建,全市9个旗区已创成2个全国文明(旗)县城、1个自治区文明城区、3个自治区文明(旗)县城,2个旗正在接受自治区测评考核。
建立机制保障巩固活动成果
鄂尔多斯市各级党委、政府将“乡风文明大行动”列入市、旗(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与重大项目同步推进,市委组建专项工作推进组,专门负责指导、服务、跟进、督查等工作,推动任务落到实处。市、旗(区)分别出台了考核办法,与干部考核、奖励资金兑现和文明旗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比晋级直接挂钩,同时加大考核权重。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落实乡镇的主体责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准,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要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搞强迫命令、包办代替;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群众参与,依靠群众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完成后让群众参与评估,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组织农牧民自主制定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引导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鄂尔多斯市开展的“乡风文明大行动”,抓住了当前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受到了农牧民的普遍认可,环境整洁了,风气改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乡村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