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本该是举家欢庆的时刻。然而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上大学所需的费用却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指示精神,出台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学生资助体系。
“从2014年起,对具有内蒙古户籍且录取时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的新生,考取普通高校本科类的一次性资助4万元,考取专科或高职高专类的一次性资助3万元,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对城乡其他贫困家庭考录的大学生,具体资助政策由所在盟市自行制定,所需资金由盟市、旗县承担,确保我区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
金秋时节,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这项重大教育惠民政策,解了成千上万寒门学子的燃眉之急,也暖了无数人的心。
好政策让1.8万名低保家庭新生体面入学
8月28日,全区城乡低保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工作座谈会暨资助金发放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标志着自治区党委、政府2014年出台的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仪式现场,今年同时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双胞胎姐妹张登、生登引人关注。“这8万元资助金对于我们家来说就像及时雨,它让我们能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迈进大学校门。接下来,我们会始终带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习。”姐姐张登说。
据自治区助学管理中心主任王友林介绍,到9月15日,全区城乡低保家庭新生入学资助受理工作已基本完毕,共有18385名低保家庭大学生可以享受这项政策,自治区本级财政为此安排资金6.46亿元。第一批受理的5024名学生的资助金已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第二批受理的13361名学生的资助金正在组织发放中。“最近我们了解到,有个别符
合政策条件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相关手续。目前各相关工作部门正在积极商议针对这部分申请学生的受理、审核和资金发放办法,为自治区今年实施的这一教育惠民举措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刚开始以为只有低保家庭大学生才能享受到资助,后来知道了乌兰察布市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资助政策,像我这样的非低保家庭的大学新生能够获得每年1500元的资助金,我跟我爸高兴极了!他说,就冲着这项好政策,也得好好学习,等有能力的时候回报社会。”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大一新生韩牡丹说。
记者从自治区助学管理中心获悉,有关城乡低保家庭之外的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各盟市正在积极制定落实。在乌兰察布市,有3088名学生能够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资助,市财政今年为此安排资金463.2万元。呼和浩特市决定为低保边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6000元的资助。兴安盟与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共同出资为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5000元的资助。锡林郭勒盟为本盟户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区外路费1000元、区内路费500元……
一项项惠民政策纷纷出台,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赞。
多元资助方式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日益健全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设计上确保了每一名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奖”是指本专科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有国家奖学金、自治区奖学金和自治区学业奖学金。“贷”有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我区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09年到2013年,我区共为44万人(次)申办了总计23亿元的贷款。今年截至目前,申请办理的人数已经达到12万人(次),贷款金额近7亿元。“助”是指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国家助学金,一些高校还设有本校的助学金项目,今年自治区启动实施的针对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资助政策也属此类。“勤”是指本专
科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研究生可以申请从事助教、助研或助管的“三助”岗位。“补”是指我区有面向国贫县和区贫县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交通费和生活费补助,有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免”是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
9月3日,在内蒙古大学举行的2014年“绿色通道”入学资助仪式上,275名贫困家庭新生获得共计25万元的资助金和生活用品。来自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丰原村的高晶激动地说:“‘绿色通道’不仅让我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开始大学生活,还让我获得了4000元的助学款。”“接下来,学校还将积极帮助和指导大家申办助学贷款,协助申请一些奖助学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内蒙古大学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延俊说。
据统计,在内蒙古大学,每年都有28%的学生获得平均每人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学校设立的40项奖助学金,最高奖助金额为每人每年1万元。学校
每年设立的700多个助学岗位,为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个月提供300元的补助。内蒙古工业大学已经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团体和个人、学校多方出资的资助格局。目前,学校每年奖励资助项目有40项,金额达6000余万元,本专科学生获奖受助比例达到57%,民族预科生获奖受助比例达到65%,研究生获奖受助比例达到71%。
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
9月15日,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太平庄村的荣巧琳早早来到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这是她第3次替孩子来领取“慈善圆梦”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的助学金。2010年,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启动“慈善圆梦”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资助对象多为低保家庭以外的孤儿和单亲家庭、父母失业家庭、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等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在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毕德军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样一份材料: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连续4年捐助,共计24万元;内蒙古龙海集团连续4年共计捐赠71.2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124名;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捐助40万元,连续4年以每年每人5000元的标准救助了20名低保边缘家庭贫困大学生……“正是有这么多爱心企业的资助,我们的项目才得以顺利开展。”毕德军说。
2010年开始,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先后为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兴安盟7个盟市每年分别捐赠1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几年来,基金会通过各类项目,资助了7700名贫困大学生,投入的善款已达3850多万元。
今年7月23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省级青基会与茅台集团开展的大型公益助学活动捐赠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600名内蒙古籍贫困大学新生每人获得5000元资助。据内蒙古青基会工作人员唐德天介绍,今年我区继续实施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内蒙古青基会正与各地共青团组织联合行动,通过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送劝募信、与企业共同开展专项资助活动、在网上搭建爱心公益平台等方式,动员更多人参与到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活动中。
今年是北方新报社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行动连续开展的第12年。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媒体资源,12年来,活动募集到1000多万元善款帮助20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顺利完成学业,一些人还主动接起了爱心接力棒。2006年获得资助的王琳,如今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个社区工作。每年她都要拿出2000元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她说:“北方新报社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我愿意把爱心传递下去。”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苏浩说,今年自治区实施的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充分体现了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民生政策导向,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值得赞扬的惠民举措。苏浩也同时指出,高等教育不属于免费教育,要帮助所有贫困家庭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还需要学生、家长的自身努力以及学校、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工作。“多渠道资助贫困学生是社会正能量的反映,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各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多创造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增加经济困难家庭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思想。”苏浩说。(记者 丁燕 霍晓庆 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