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七圪台村:大黑河边潮湿的地方
内蒙古新闻网  14-09-24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七圪台村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此处有一小庙,建村后得名小庙村。后来有郝、李两个姓氏的家族在距离此0.5公里处立村,小庙村的蒙古族也随即迁入,因为此村潮湿,遂得蒙古语村名“七圪太”,汉语意为“潮湿”,现在写作“七圪台”。在七圪台村的南边就是大黑河,这里是个有水、有草、有树的好地方。

  占地面积为金河镇之最

  9月12日,记者来到七圪台村,村中的老教师付恩义在村口迎接记者。付恩义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七圪台村人,曾经在张盖营中心学校当教师,教过数学、体育、物理。关于村名的由来,付恩义说:“七圪台是根据蒙古语演变来的,是潮湿的意思。”

  据付恩义介绍,七圪台村耕地、林地和荒地加起来约2万亩。七圪台村是金河镇面积最大的村庄,曾是赛罕区旧郊区的林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红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的土地潮湿,适宜耕种,在解放前地主多,“地好种,收成好,生活好,所以地主就多,土地也相应变多了,现在我们村约有1170名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4亩。”李志红说。

  在七圪台村的西北和西南方向,记者看到大片林地,从远处看,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整齐有序,深绿色的树冠在刚下过雨的雾气中随风摇曳。村正中有一棵100年有余的老柳树,柳枝细长,柔软下垂,盘根错节的树干十分粗壮,付恩义说:“之前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比这棵还年长的老柳树,后来砍掉了。”

  一条水泥硬化路环绕村中,不时有土狗和羊群出没,一间间参差不齐的平房中点缀着几家小超市、小饭店,清新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木、平坦的土地、零落的犬吠声、缕缕的炊烟,一派宁静的田园景象。

  70岁以上老人多有识字者

  “我们村里一些70多岁的老人都曾经念过村里的私塾,他们小时候学的是四书五经,我们村的大学生和大专生加起来已经上百人了。”付恩义骄傲地说。

  李志红告诉记者:“我们村子自古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从村子里走出去很多有出息的人,如果加上现在已经离开村子定居在呼和浩特市区里有好发展的人,我们村的人口大概已突破2000人,从我们村走出去的能人可多了!”

  记者查阅七圪台村相关史料,据记载,七圪台村在解放前有私塾数处,至今70岁的老人多有识字者。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成立了城南第一所小学,用大庙正殿做教室,大钟当铃,大松树下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第一任校长名叫何文昌。

  付恩义说:“我们村村民们的观念都很朴实,觉得没有学问就没有出路,挣钱再多也没用,人家照样看不起。”村民正是用这样朴实的观念培养着孩子们的未来,家的未来,村子的未来。重视教育,成为七圪台村的独特民风。

  乾顺渠让盐碱地变沃土

  “我小时候听村中的老人们讲,早期,村里头一起风,沙尘便铺天盖地,碱土乱飞,人畜都不堪忍受,村民生活也贫困。解放前,当时村里有一个人叫贺青山,立志改变村里的旧貌,决心带领村民,联络周边的村子,共同挖渠引水。”付恩义说。

  贺青山不辞劳苦,不畏惧地方强势,带炒面,背铺盖,徒步来往于挖渠工地之上,足有4年之久。其间,少不了因占地而寻衅闹事者,经协调而不果时,贺青山便抬出棺材以死平息。仅修水闸一项工程,用石料达万余方。历经数年,终于开通长达20公里的“乾顺渠”。沿渠各村引水灌田,百姓皆欢乐大呼。从此,沃田连片,其功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引水灌田后,好几尺深的黄胶泥把盐碱压下去了,贺青山的后代现在在呼和浩特城里开公司,生活得很好。”付恩义说。

  现在,村南的乾顺渠依旧在使用,距今已经七八十年有余。

  曾出“青城第一牛”

  据李志红介绍,七圪台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并不多,约占10%,多集中在村周边的小企业和绿化工程上做工。七圪台村的水利设施在全赛罕区排在前列,已经实现了机井灌溉。

  付恩义说:“现在全村平均每亩地能打1200~1300斤粮食,再加上养牛养羊的收入,村民年收入可达1.5万~1.6万元。”

  据介绍,2006年,在呼和浩特市第四届奶牛选美大赛上,经过入户调查、查阅档案、现场查看、奶牛线性鉴定等形式,七圪台村奶牛养殖户郝月旺饲养的奶牛,以年平均单产12吨的成绩入选了“青城第一牛”。

  李志红表示,未来村里规划建立养牛合作社、养羊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还要筹建一个牧场,让村民的年收入争取突破2万元。

[责任编辑 魏莉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