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份都是比较特殊的,所以哥哥想找儿子的心情,别人可能是无法理解的。”“怎么特殊?”“我们虽然是兄妹,但不是亲生的,也没有血缘关系,我们都是上海孤儿。经历过孤儿大迁徙和被养父母抚养长大的我们,更能体会到那份可贵的亲情。我希望哥哥早一天找到他的儿子马军。”9月23日下午,在马永胜亲戚家里,本来进行的是马永胜寻找儿子的采访,却被马永胜妹妹马益清的一句话,把记者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
从1960年开始,内蒙古大草原以博大的胸怀陆续接纳了3000名上海孤儿。而眼前,曾经的上海孤儿如今已经步入中年。58岁的马永胜和55岁的妹妹马益清是其中一员,几天前,马永胜给本报热线打电话,想要通过《北方新报》寻找失联14年的亲生儿子马军。
谈起上海孤儿的身份,细心的马益清还保留着本报前身《周末报》在1997年发起的“3000孤儿”大追踪和2010年本报发起的《蒙牛传情·草原圆梦纪念南方3000孤儿落户内蒙古50周年公益活动》大型报道的报纸。在1997年9月25日、11月27日的头版的《保育员王俊兰和上海孤儿们》《情缘——李凤仙和她收养的两名孤儿》报道中,讲述了兄妹俩被养母李凤仙收养的动情故事。而在本报发起的公益活动中,因为马永胜那时在外地打工没有办法参加,马益清有幸参加了到上海等地寻亲的整个公益活动,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马益清告诉记者,马军是在毕业后与马永胜失去了联系。“儿子马军是1981年10月20日出生的,2000年秋季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我把他送到大学并给他交了第一学期的生活费学费后,因为家庭变故,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唉,一晃就是14年,儿子马军的孩子也应该不小了。”马永胜很惆怅。
1994年开始,马永胜从呼和浩特市植物油厂停薪留职,下海经商。1997年,马永胜离婚,儿子那时16岁,法院判给母亲抚养。此后,马永胜就一个人生活,生意失败后,他又开始了四处打工。2000年,马永胜从单位买断工龄。那年,儿子上大学。送儿子上大学后,处在人生低谷期的马永胜就和儿子失联了。
马永胜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从儿子的一个同学那里得知了儿子的一个手机号。那时,他正在成都打工,就不停地拨打那个手机号,追问那个人是不是“马军”。结果那个人最后差点报了警。后来听说儿子马军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去国外留学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今年6月份,马永胜从外地特意回到呼和浩特,为的是全心全意找到儿子。前不久,他还托人查看了儿子的户籍,结果儿子的户籍还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友谊小区5号楼。
如果您知道关于马军的消息,哪怕是很小的线索,请您联系马永胜,电话15561028078或者联系本报记者,电话1394718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