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4走转改主题竞赛活动 > 见闻走转改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转改】那山那人那林子——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都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美,到底有多美?又是谁在守护这片美?

  据今年2月25日公布的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请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5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增加1012平方公里,接近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活立木蓄积增加6257万立方米,这些木材若以1立方米大小—宇排开,可绕地球—圈半还多。

  如今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工业进入了艰难转型期,人与生态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转变与发展中,那山,那林,那人,都安好吗?

  离开的,留守的,后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又有着怎样的行动和梦想?

  务林人的“出山梦”

   “你家要的是海拉尔的房子?”

  “牙克石的楼房今年春节前能搬进去吗?”

  在令人陶醉的季节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采访,尽管这里的山林、湿地、湖泊以它们那纯粹的绿和宁静的美,让我们尽享了一场生态的“饕餮盛宴”,但林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沉重话题,因为它承载了60年来蜗居在深山老林中几代人的夙愿,在这里听到人们之间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棚改。

  “目前已开工2万余户,其余完成招投标后将陆续开工。现在看来,2014年的棚改任务3.4万户在年内可全部开工建设!”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基建处综合棚改科科长,李培林深知棚户区的历史和林区棚改的艰难,也因此颇感欣慰。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支援国家建设,这里一直坚持“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林区人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在“板夹泥”、“一面倾”房子里生活和成长是几代林区人的共同记忆。

  据当地同志介绍,棚户区改造以前,林区住宅总面积547.2万平方米中,有80%的职工居住在板夹泥和简易平房中,且散布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之中,棚改迫在眉睫。

  刘彦付是满归森工公司汽车队退休职工,在林区工作一辈子的他,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拿到林区棚改异地建设在海拉尔新建楼房的钥匙。“前几天我儿子陪我到东山这儿来看了一圈,看到楼房封顶了,我这心里真是又激动又期待,真想马上搬进去啊!”说起这些,刘彦付难掩兴奋之情。

  这仅仅是当前林区棚改工作紧锣密鼓提速进行的一个场景。其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改的破冰之旅早在6年前就开始了。在林区人热盼中,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在2009年正式拉开帷幕。森工集团实施“异地棚改”,坚持宜楼则楼、宜平则平、宜改则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和细化棚户区改造建设方案,选址范围扩大到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等城市。截至目前,林区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123823户,完工101521户,交付入住96031户,累计有近30万名职工群众享受棚改成果,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契机,调整国有林区生产力布局,扩大了森林腹地无人区面积,将地处偏远或生产任务少的山上林场、居民点撤下来。截至目前,已撤销林场30个,原场址植树造林6万亩,共有近3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居民搬出大山。

  满归林业局棚改新居里,83岁的田秀英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秋日的阳光从客厅玻璃窗外泻下,柔和而温馨。对于长年居住在低矮阴暗棚户里的田秀英老人来说,这样的阳光,她等了40年。

  田秀英老人不知道,让她受益的棚改工程背后,汇集了多少人的厚望和心血。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的严寒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伊尔施林业棚户区,总书记殷切嘱托森工集团党政领导: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2013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自治区财政1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企协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森工集团抽调精兵强将,地企领导挂帅出征,调动一切力量,对大兴安岭林区棚改工程最后的“硬骨头”展开“围歼”。

  “千难万难不能让棚改工程为难,为了林区棚改这样的民心工程,地方牺牲一些利益绝对是值得的!”呼伦贝尔市决策层这样表示。

  为保证棚改工程加速进行,内蒙古森工集团已投入配套资金11.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7亿元,“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林区职工群众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大兴安岭林区也庄严承诺。

  在这项涉及到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的“民心工程”面前,地企双方发出同一个声音:“一定要确保到2017年,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林业棚户区彻底消失,让50万林区人走出山林,全部住上温暖、舒适的楼房!”  

  留守者的“致富梦”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起达赖沟林场,很多老林区人都耳熟能详,它建于1958年,是金河森工公司最早建场的主伐林场,也因首先实行木材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而闻名林区。

  几年前,金河森工公司在实施生态移民中,这个过去兴盛一时的林场被撤并入金林林场。消失的林场怎么样了?9月初秋,乘着大兴安岭山林浓稠的绿浪,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听陪同我们前往的金河森工公司宣传部部长董效堂介绍,达赖沟林场鼎盛时期有林业职工1000余户、4000余人口,“过去,这里医疗所、供电所、中小学校、派出所、邮电局、储蓄所啥的都有,整个一个小社会!”过去几年间,金河林业局对包括达赖沟在内的3个林场居民实施生态移居,共计有2073户居民陆续迁出,兼并达赖沟林场的金林林场也成为如今的金林管护所。

  在达赖沟林场原址,放眼望去,只有茫茫草甸和树林,草丛里,隐约可见红砖水泥的房屋地基,眼看要被野草湮没了,野花东一簇、西一簇地肆意开放。难以想象,昔日喧闹的林场几年间就回归了山林的宁静。

  就在这个曾经辉煌的大林场日渐淡出人们记忆的同时,在原达赖沟林场场部以北不远处,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诞生了。2013年元旦,大兴安岭腹地这个当时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一夜成名”,迎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全国旅游市场烧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它就是由金河森工公司金林管护所精心打造的“中国冷极村”。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