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要的是海拉尔的房子?”
“牙克石的楼房今年春节前能搬进去吗?”
在令人陶醉的季节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采访,尽管这里的山林、湿地、湖泊以它们那纯粹的绿和宁静的美,让我们尽享了一场生态的“饕餮盛宴”,但林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沉重话题,因为它承载了60年来蜗居在深山老林中几代人的夙愿,在这里听到人们之间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棚改。
“目前已开工2万余户,其余完成招投标后将陆续开工。现在看来,2014年的棚改任务3.4万户在年内可全部开工建设!”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基建处综合棚改科科长,李培林深知棚户区的历史和林区棚改的艰难,也因此颇感欣慰。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支援国家建设,这里一直坚持“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林区人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在“板夹泥”、“一面倾”房子里生活和成长是几代林区人的共同记忆。
据当地同志介绍,棚户区改造以前,林区住宅总面积547.2万平方米中,有80%的职工居住在板夹泥和简易平房中,且散布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之中,棚改迫在眉睫。
刘彦付是满归森工公司汽车队退休职工,在林区工作一辈子的他,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拿到林区棚改异地建设在海拉尔新建楼房的钥匙。“前几天我儿子陪我到东山这儿来看了一圈,看到楼房封顶了,我这心里真是又激动又期待,真想马上搬进去啊!”说起这些,刘彦付难掩兴奋之情。
这仅仅是当前林区棚改工作紧锣密鼓提速进行的一个场景。其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改的破冰之旅早在6年前就开始了。在林区人热盼中,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在2009年正式拉开帷幕。森工集团实施“异地棚改”,坚持宜楼则楼、宜平则平、宜改则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和细化棚户区改造建设方案,选址范围扩大到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等城市。截至目前,林区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123823户,完工101521户,交付入住96031户,累计有近30万名职工群众享受棚改成果,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契机,调整国有林区生产力布局,扩大了森林腹地无人区面积,将地处偏远或生产任务少的山上林场、居民点撤下来。截至目前,已撤销林场30个,原场址植树造林6万亩,共有近3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居民搬出大山。
满归林业局棚改新居里,83岁的田秀英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秋日的阳光从客厅玻璃窗外泻下,柔和而温馨。对于长年居住在低矮阴暗棚户里的田秀英老人来说,这样的阳光,她等了40年。
田秀英老人不知道,让她受益的棚改工程背后,汇集了多少人的厚望和心血。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的严寒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伊尔施林业棚户区,总书记殷切嘱托森工集团党政领导: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2013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自治区财政1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企协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森工集团抽调精兵强将,地企领导挂帅出征,调动一切力量,对大兴安岭林区棚改工程最后的“硬骨头”展开“围歼”。
“千难万难不能让棚改工程为难,为了林区棚改这样的民心工程,地方牺牲一些利益绝对是值得的!”呼伦贝尔市决策层这样表示。
为保证棚改工程加速进行,内蒙古森工集团已投入配套资金11.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7亿元,“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林区职工群众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大兴安岭林区也庄严承诺。
在这项涉及到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的“民心工程”面前,地企双方发出同一个声音:“一定要确保到2017年,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林业棚户区彻底消失,让50万林区人走出山林,全部住上温暖、舒适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