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9日,五原县率先在胜丰镇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79万元,开启了全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第一笔贷款。胜丰镇农民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动能因此被激活,当地村民投资搞养殖、抓特色种植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了,他们要发展壮大“灯笼红”香瓜和肉羊养殖两个主导产业,脱贫致富。生产发展了,邻里和谐了,村风文明了。
跟五原县胜丰镇一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在我市5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相继展开后,工程区域内的广大农牧民贷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参与公益性事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嘎查村凝聚力增强,有镇村干部感慨地说,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一把“金钥匙”,撬动农村牧区整体经济社会大发展。
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细致入微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自治区在扶贫开发政策上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主要目的是通过金融扶贫,切实解决贫困农牧民贷款难和贷款利率高的问题。
这项工程从2013年开始,到2017年结束,历时5年,涉及我市磴口县、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5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自治区每年注入财政专项扶贫担保及风险补偿资金3000万元,向这5个旗县贫困嘎查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扶贫互助组织)发放贷款3亿元。2013年和2014年自治区共注入我市财政专项扶贫担保及风险补偿资金6000万元,贷款规模6亿元,两年的工程,今年同步启动实施。
工程启动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根据全市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的实施范围和支持对象,提出了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合作指导等具体意见。5个旗县扶贫办与农行旗县支行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全部开设了专户,专项资金全部按要求到位,存入专户。5个旗县全部成立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让457名扶贫驻村干部履行工程实施的监督工作,全面开展项目村、贷款户的推荐组织工作,及时向农业银行提供相关推荐资料。
市扶贫办、市农业银行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双底线、六原则”具体措施,为推进全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好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双底线”就是既要风险可控,又要覆盖贫困人口。“六原则”就是坚持划圈与选择并行,宣传先行,整村(或整乡)推进、先易后难,具有主导产业,积极稳妥,强化责任。
金融扶贫撬动农村牧区大发展
据介绍,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解决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而且也撬动了农村牧区整体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已经超出工程本身的预期。
截至9月25日,全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累计发放贷款33698万元,其中“强农贷”6900万元,“富农贷”26798万元。按照保证金比例计算,我市投放进度自治区排名第一。其中杭后、五原县、磴口县已率先完成了2013年贷款发放任务。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主要用于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据统计,“富农贷”涉及农户7672户,其中贫困户2915户,占比为38%,预计户均增收5800元;“强农贷”涉及8家企业和10个合作社,其中带动贫困户576户脱贫致富,预计每户增收5550元以上。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后,激活了农牧民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工程区域内的农牧民群众贷款积极性空前高涨,按照程序申请到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农牧民,将资金全部用于了生产发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为贫困农牧民注入了生产发展资金,促进了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的生产方式转变,助推了新型农牧区经营机制、建设美丽乡村、合力扶贫攻坚的进程。在农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推动了单一的种植业向种植业、养殖业结合的方向迈进,而且走上了特色、品牌、高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工程区域内的苏木乡镇、嘎查村把解决社会矛盾、参与公益性事业建设等等作为申请贷款的前置条件。这一做法,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村牧区公益性建设。工程区域内的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支持和拥护嘎查村“两委”的工作,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村民响应嘎查村的号召,出动自家的四轮车参与修路、植树、清“五堆”、拆旧房等,场面轰轰烈烈,干劲热火朝天,嘎查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向心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