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市发展乡村旅游正当时
内蒙古新闻网  14-10-13 10:54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我市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消费阶段。随着城镇人口比例和总量的增加,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消费转型趋势明显,城镇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慢节奏生活的休闲度假需求高涨。可以说,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我市恰恰具有农耕文明悠久、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自然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正当时。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颁布实施。近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通过对《意见》的研究解读,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政策信息,一个是明确提出了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另一个是落实带薪休假,夯实基础设施。这对发展乡村旅游均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必将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不算带薪休假,全年的法定假日就已经增加到115天,这为休闲旅游消费提供了时间保障。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到101天,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休闲旅游,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乡村旅游势必成为休闲旅游消费的首选。
  从发展条件看,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了“村村通”、“十个全覆盖”等工程,农村的路、水、电、通讯等设施明显改善。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大量农民已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为农民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广大农牧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很高。另外,通过这两天对这几个企业的考察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对于社会资本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并且目前的效益也不错。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
  从旅游业外部发展环境看,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实现农民生产收入与经营收入相互叠加,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可以深度整合农业资源,有效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未来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必将成为大众旅游的主渠道,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和休闲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从而形成消费、投资两个方面对地方经济的有效拉动。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导和带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通过城乡交流,把先进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责任编辑 张睿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