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外地人眼中,临河区还就像个脏乱差的“大乡镇”,城市建设水平在自治区12个盟市所在地中排名垫底,这让挟粮之丰、水之利的巴彦淖尔人倍感憋屈。
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将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精神,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启动市区共建的城建模式,按照做活“水”文章、做大“绿”文章、做精“文化”文章的发展理念,吹响了“决战临河”的冲锋号角。
加快城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拓展新城与改造旧城同步推进。城市建成区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建投资年均在100亿元以上,集聚和承载能力极大提升。短短几年光景,临河城区的面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整洁的街道、高耸的楼群、灵动的水系、满城的绿色……
坐拥天生丽质的山水风情,昔日的“大乡镇”实现靓丽转身,成为自治区西部一个宜居宜业魅力四射的美丽新城。
依托滨河近水的优势,临河区因势利导引水入城,建设环城大水系,形成河、渠、湖贯通,城水相依、亲水休闲的“塞上江南”“草原水城”。如今,南有黄河水绕城而行,西有永济渠静静流淌,北有万亩镜湖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中间有二黄河、金川河、永刚渠等水系穿城而过,临河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登上观光游艇,既可以劈波斩浪畅游二黄河,欣赏沿河两岸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也可以逆流而上走进九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近距离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
城西,美丽的永济渠湿地映入眼帘:一座色彩鲜艳的彩虹拱桥飞架两岸,以绿化为主的开放型带状景观公园里绿树成荫、百花齐放,亭台花榭古香古色,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白墙黛瓦的仿古农家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城北,万亩镜湖湿地波光粼粼,沿湖水源防护绿地248.4公顷,形成草坪、灌木、乔木有层次的纵深绿化体系。作为临河城区北侧的重要湿地和备用水源地,这里展现出了“湖水相连、水绿交融、城水相映”的和谐美景,成为临河城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做大“绿”文章,临河区不遗余力。
按照“面上增绿、线上提质、点上造景”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方位拓展造林空间,提升造林水平。两年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3.9万亩。实施通道绿化389公里,高标准完成城区“七大出口”绿化并建成临陕路、朔方路、堤防路、机场路等一批绿化景观带。
借鉴常州园林建设“城市客厅”新理念,临河区科学论证城市园林布局,在城市空间打造更多亲民、便民、休闲园林精品。临河城内重点实施水系绿化、公园绿化、广场绿化和主要街路植绿补绿工程,推进临河森林公园千亩生态园、北郊公园等景观建设和沿黄公路绿化等12项重点精品通道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两年内提升了15个百分点。去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区”“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先进区”。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集镇改造工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使临河这座城市镶嵌在绿色画廊中。以河套文化为源头,着力打造黄河旅游文化、现代农牧业文化、教育文化三大文化功能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河套特色的文艺精品,使河套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临河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下大力气实施各项民生事业,努力使人民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33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动新医改,解决看病贵。28所一级医疗机构、16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群众就诊医药费平均下降30%;建设保障性住房,让“居者有其屋”。近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1.6万套,解决了3万多群众的住房困难。
每年财政支出的近80%用于民生。城区新建50家蔬菜直销店和放心粮油店,菜价同比下降30%;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政府补贴570万元实施“户户通”,5.7万农户看上免费卫星电视;新农保覆盖面达到90%以上,新农合覆盖面稳定在99%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260多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房屋6904户;1.9万农民成功脱贫。
……
人心思进,风帆正满。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道上,临河区阔步向前。55万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深情嘱托,高举科学发展的画笔,激情描绘着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画卷。 (记者 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