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内蒙古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 生态成果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禁牧政策带来新希望:草原绿了牧民富了
内蒙古新闻网  14-10-22 11:03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达茂旗禁牧政策带来新希望:草原绿了牧民富了

文·摄影记者王欢 通讯员黄海霞

  以前一提起包头市达茂旗,人们自然会想到白云悠悠、绿草如茵的希拉穆仁草原。如今的达茂旗,不光是希拉穆仁,查干哈达苏木、达尔汗苏木、明安镇、巴音敖包苏木等其他牧区苏木乡镇也都是绿草丰茂,一碧千里。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绿意浓浓的达茂草原主要得益于2008年达茂旗对全旗2357万亩草原实施了全面围封禁牧政策。当地禁牧办的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草群平均高度由2007年的11.9厘米提高到2013年的21.7厘米;植被平均覆盖率由22.1%提高到23%;平均亩产干草由39.7公斤提高到41.41公斤。

  实施禁牧政策后牧民转产增收

  禁牧政策实施后,该旗牧民开始放弃完全依赖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寻求转产增收新路。

  牧民朝鲁孟花,今年36岁,家住达茂旗希拉穆仁镇。草原实行禁牧政策后,朝鲁孟花借助当时希拉穆仁草原刚刚兴起原始旅游产业的好时机,经营起了奶食店。现在,朝鲁孟花的民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在包头市小有名气,年营业额达到1200多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先后为当地解决了100多人的工作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左右。

  像朝鲁孟花的例子在达茂旗草原比比皆是,禁牧后,60%的牧民都参与了文化旅游相关产业,一起赚起文化钱。开牧家乐、做奶食、做民族手工艺品、做蒙古族传统家具、蒙古族服饰、喂养马匹供游人体验……每年6~9月草原旅游旺季,牧民户均收入增加30%左右。

  巴音花镇吉忽龙图嘎查牧民巴图斯仁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经营牧家乐已经有三四个年头了。他拥有14顶蒙古包,能一次性接待50人住宿、80人用餐。现在,做奶食、研究蒙餐、开好牧家乐已经成为巴图斯仁全家的生活重心,每年牧家乐都会为巴图斯仁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益。

  牧民们护绿意识更强了

  随着草原生态的恢复和转产带来的更多收益,达茂旗牧民的护绿意识更强了。“绿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宝。”一位牧民告诉记者。牧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居住和健康,而且也是他们增收致富的最大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禁牧政策的因地制宜,在达茂草原上,真正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巴音敖包苏木牧民乌兰夫家有7000亩草场,去年他在自家的草场上开起了“都荣草原”牧家乐,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骑马、射箭、沙滩摩托、篝火晚会等旅游服务。“近两年,我特别怕担心草场被破坏了,平时也注重保护草场,养羊时我按规定进行舍饲圈养,平时不随意践踏草场。草场保护好了,我就有钱赚了。特别是今年,草特别好,游客也多,我今年收入近30万元。”乌兰夫说,“对游客我也有规范他们行为的要求,不让他们开车在草原上乱跑,不允许有任何破坏草场的行为。”

  政府引导并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大多数牧民对目前的禁牧政策非常满意。禁牧以来,达茂旗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同步制定并落实了包括草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生产资料等十多项补贴政策。2013年共发放各类补贴17620.992万元,2014年草场补贴由原来的每亩每年6元增加到了6.5元。落实好禁牧政策的同时,达茂旗积极引导和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牧民创业就业培训,并协调当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牧民提供低息或者零息贷款服务。2013年,旗政府协调发放创业贴息贷款4523万元,农牧民转移就业21083人。 记者了解到,该旗组织举办游牧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做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让牧民在保护生态、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据统计,2013年,达茂旗农牧民人均收入由禁牧前的5524元增加到了1054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10.8%、到2008年的9.6%、2009年的8.2%,再到2013年的7.7%。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于2013年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到了20.6%的比例。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大棚里栽花卉
安装太阳能面板
特警巡逻 备战春运
塔韩线色连集运站...
天冷健身热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冰雪童话阿尔山
许个愿望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