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战略全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市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进一步认清形势,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环保的法规政策和制度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摘自罗志虎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生态保护是红线。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治沙、落实草原奖补政策、退小退伐退耕退牧、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地质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等举措,生态保护力度得到不断加强。“老账加快还,新账不再欠,不留生态赤字、环境赤字”。
——摘自张利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的讲话
按照市委、市政府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自2009年来,全市共投资8.45亿元,完成沙区综合治理任务550余万亩,呼伦贝尔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草原生态情况根本好转。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沙带一直是呼伦贝尔生态安全的心腹大患,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实现草原生态状况根本好转的战略决策,确定了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并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族干部群众、军警部队和大企业的努力,我市沙区综合治理成果显著。据2013年沙地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区内植被盖度已由原来的不足10%增长到42.5%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5%增长到51.66%以上,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5%以上,保护牧场约2000万亩平均风速降低了0.39米/秒扬沙日数下降了50%。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首次出现缩减,较2004年减少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8.9万亩,沙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平均提高15%,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转变,特别是规划治理重点区域“五点”、“三带”、“两区”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沙区综合治理工作中,相关旗市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加强源头治理力度,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治沙模式,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鄂温克旗按照造林治沙任务,在“两带”之一的伊敏河东岸海拉尔航线沙地展开决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定规划、定措施、定经费、定目标,顺利完成各项造林任务,目前该旗已基本控制流动沙带;陈旗的灌木造林采取小区域治理措施以灌草相配置带网片相结合人工造林和围栏封育相结合机械沙障和生物沙障相结合建立了设置沙障、混播灌草种子、草方格治理等模式,乔木造林采用了“两行一带”和行带配置等多种配置模式。
过去,治理区内是一望无际的沙海、赤地。如今,流沙被沙障锁住,无法移动;沙埋房屋、草场等沙进人退现象已消除;每年的丰草时节,治理区都会呈现出一派绿油油的喜人景象。